似曾相识的感觉
《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见面,林黛玉见到贾宝玉后,心里吃一大惊,觉得自己在哪里见过宝玉似的,贾宝玉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贾母说:“胡说,你怎么会见过”,贾宝玉说:“虽然未曾见过,但好象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久别重逢了一样”,宝玉的这番话既是一种对新来的客人的欢迎,也是贾宝玉的真诚和率真的表现,对远道而来的林黛玉无疑是一种很有力的慰藉,让这个刚失去了母亲的小女孩对贾宝玉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感情,也说明了两个人的感情的产生,是由那种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引发的,书中描写了这段两个人相见,似曾相似的感觉,是为了表明两个人的前世是有渊源的,所以再见面,有似曾相识的诠释。
作者以黛玉和宝玉前世的缘分,今生是来还泪的故事来解释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这种前世今生的说法倒是为他们似曾相识的感觉做了浪漫的想象。
“依稀梦里似曾见,心内波澜现”,83版《射雕英雄传》里的这句歌词也写出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前世的印象。
究竟是什么使得有的人见到彼此会有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呢?难道就是人们说的前世的缘分吗?还是说人与人之间有着某种感觉彼此磁场的感应和相互吸引呢?
看某位知名画家的人物画,其中的人像常常使人有种熟悉的感觉,就好象在哪里见过画中人一样,世界很大又很小,画中的人物常常会让我想到自己见过的人,曾经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或者某些地域的人的外貌特征。
比如看到荧幕里的某位演员,常常会让我想到生活中的某位认识的人,总有人会长得相像,过着不同的人生,也有人长得虽然不象,却有着相似的人生。
记得高中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个历史老师,是高校的退休老师,这位老师眼睛很亮,头发雪白的,满面红光,活像个慈祥的寿星公公,老顽童一样可爱,又象《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太白金星之类的老爷爷,看他的长相,总觉得他象谁,却又想不起来,可能长得慈祥的人都有点象,后来读徐迟的作品,看到作家徐迟的照片,觉得很眼熟的感觉,发觉以前的历史老师和作家徐迟长得很像,一样的眼睛,一样的脸型,都是鹤发童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的人,长得像是水土的原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某个城市旅行的时候,走在某条街道的时候,路边橙色透明的灯光,路上的石子路使人感到恍惚,仿佛在过去某个时刻曾经来过这里,但又想不起来是在哪里有过类似的感觉,是梦里,还是在别的地方,有着相似的街道,相似的灯光,过去的记忆恍如隔世,想不起是在哪里有这样相似的感受,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感觉,昏黄的灯光,就象记忆里的线索一样,朦胧。
希区柯克的电影《爱德华大夫》和2000年后的《穆赫兰道》都描绘了梦境和现实的联系,主人公在现实中受到的刺激,在梦境中再现的情景,对现实进行了扭曲,梦境中的一切都象征着现实中的某种现象和记忆。女主角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在梦里以另一种方式再现,她一直想知道盒子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打开后却是空的,那种茫然若失的感觉正是女主角在一次次的尝试和努力失败后的心情,希望一次次的落空,对盒子里究竟是什么在等待着自己的期望心情,女主角去尝试,然而获得真相后,让她感到了一种失落和空虚的心情,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不过是场虚空。
有时会模糊现实和虚幻的关系,某次面试,遇到了一个和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很像的女士,在想,也许他人就是另一个自己,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以不同的身份,过着不同的人生。那份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前世今生的轮回的记忆吗?
若想探究这种感觉,大概要跳入记忆和的深海去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