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不死的张士诚 —— 032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大难不死的张九四
如果说方国珍是胸无大志的话,那么被朱元璋视为“自守虏”的张士诚,只能算是比方氏的骨气强一点。
张士诚,小名张九四,江苏泰州白驹场亭人。除了施耐庵这个同乡外,明末此地还有个著名的“泰州学派”,被视作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分支;巧合的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王艮的父亲也是张氏的同行——盐民,因为此地有巨大的盐场,当地多有以此为生的。

张士诚有三个弟弟:张士德、张士信、张士义。士诚其人“颇有膂力,迟重寡言”【1】,看来身手也是比较好的,且为人谨慎稳重,沉默寡言,做个带头大哥有些勉为其难,但有这几个弟弟替他支撑着,总体上还算过得去。
同“朱元璋”一样,“张士诚”这个名字,还有他兄弟们的名字,大概都是他们变阔后才取的。《孟子·公孙丑章句下》里有一句“士,诚小人也”,据说就是一位儒生故意拿它来讥讽张氏的,但不通文墨的张氏却对此名一见倾心。
两淮自古就是中国重要的产盐基地,张家兄弟就以操舟运盐为业,与方国珍兄弟算是同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历来那些四处谋食的盐民、游民一类,都是最不安分守常的,他们往往还做一些灰色的营生,与现行体制产生摩擦、冲突;加之他们跑的路远,见识的东西又多,自然要比那些埋头耕种、一辈子难得出远门的农夫要乖滑精明得多。比如刘邦当年就不务正业、经常四处游荡,黄巢、钱镠是贩盐的,李自成也是父母早亡且做过酒佣、铁匠、帮工、驿卒等职业,包括朱元璋本人也曾是一介游民。
研究“游民文化”的学者王学泰曾经给“游民”下定义说:这些人的典型特点就是“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城乡之间游动;迫于生计,他们以出卖劳动力(包括脑力)为主,也有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物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冒险生涯或非常艰辛的经历。这类人古已有之,但由于地主庄园经济的瓦解、城市的进一步繁荣、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宋代不抑兼并的国策等因素,游民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
这些人往往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是秦制国家的主要防范对象。为此王学泰又分析道:“中国人……造反者的中坚人物往往是游民……游民更是看重短浅的眼前实利,很难陷入(白莲教一类)宗教的迷狂。他们与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容易上当受骗还不一样,他们不会完全被感情驱使去冒险。游民在重大的选择面前会反复掂量的,什么有利于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集团,他们是能算计得清清楚楚的。”【2】正是基于这一点,尤其是自身的经历,朱元璋称帝后开始“禁游民”,想要将乡民们牢牢束缚在土地上,而戚继光招兵时看重吃苦耐劳的矿工、农夫,曾国藩则只招看起来朴拙且远离城市的农夫入伍。

张氏兄弟借着自身职业的便利,应该是没少干贩运私盐的营生,乘机也捞过不少小利。盐业是中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利润惊人,张氏兄弟因此饶有资财也不稀奇。偏巧这张九四跟宋公明、郭子兴是一路人,轻财好施、广交朋友,很得一帮兄弟之心,何况贩运私盐也会锻炼胆量(大的私盐贩子一般被称为“盐枭”)。然而,张氏兄弟终究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无权无势,没少受别人欺负。这其中既有官衙、富户,也有主管地方治安的“弓手”(也叫弓兵),其中一个叫丘义的弓手特别可恶,经常故意刁难和敲诈张氏兄弟。丘义可能是个小头目,弓手们大约也常担负查缉私盐的任务,所以跟张氏兄弟有些天然不对付。
好歹是条汉子,这样活着太窝囊了!后来,张家兄弟终于忍无可忍,眼见反元风潮势不可挡,正是英雄大展拳脚之机!于是至正十三年正月的一天,张士诚便领着几个弟弟并壮士李伯升、吕珍等十八人共同举事,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此等壮举颇类似前一年的芝麻李等徐州起事。
举事之后,张士诚要杀的第一个人当然就是丘义,然后又去扫荡了一番那些经常欺辱他及拖欠盐款的的富户,还把他们的住宅付之一炬。张氏兄弟自知这事没法善了了,于是筹谋扩充实力以大举,随后他们就打起旗帜,招募兵勇,一时响应者数千,其中多是受苦最深的盐丁及浪荡无业的“少年”(典型的游民),从此张氏兄弟便正式宣布反抗元廷了。
可没想到当他们一伙人行军到丁溪时,却被当地的大姓刘子仁所袭击,士卒多有死伤,张士义也因中了流矢而死。张士诚愤怒之下全力攻打刘家,结果刘子仁抵挡不住,只得入海逃命去了。张氏兄弟的兵威越发振奋,从者由此达到了万余人。
队伍成立后,最先拿下的就是泰州城,之后高邮的城守李齐好不容易招降了他们,没多久他们便学着方国珍的范儿,又反叛起来。先是杀了河南行省参政赵琏,又攻陷了兴化,然后连结了砦德胜湖地区的一帮兄弟,以为声援,至此威势愈壮,有众万余。

元廷以万户的头衔招降张士诚,被他拒绝,他反倒骗杀了李齐,并一举攻占了高邮城。然后,张氏便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建元“天祐”,过起了土皇帝的瘾来。
高邮在今天不过是一个普通三线城市,但在元代,它可是控扼南北大运河的要冲,占了高邮也跟占了徐州一样,基本等于切断了元朝的南北大动脉。而且这一带是元朝的重要财赋之区,若不加以扼杀,还会危及更为富庶的江南财赋区。
次年,元廷便派出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统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前往征讨张氏兄弟。这次出征,声势十分浩大,沿路的诸王、诸行省,“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右丞相)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3】,都统一在脱脱的号令之下——如此一来,虽然便于脱脱镇压起事,但手握重兵的他,确实也容易引起顺帝等人的猜忌。
当然,元廷如此兴师动众绝不只是为着一个张士诚,脱脱大概是打算以人海战术、携胜利之余威一举荡平江淮间大小义军。这次出征,连西域、西番也都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排场搞得如此惊天动地,应该算是蒙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了(只是比隋炀帝初征高丽时的人数118万要少些)。
换了别人,不用打,光这阵势就被吓瘫了,赶紧逃命或投降算了。但这个张士诚骨头还真的挺硬,他一向韧性十足,不见棺材绝不掉泪。后来便是朱元璋,也实在拿他没辙儿,只是朱氏的耐性更好。
元军仗着人多,数败张士诚,进围高邮,甚至已经杀入了外城。张氏兄弟还剩下内城巴掌大的地方,仍在苦苦支撑,只等着最后城破、杀身成仁的时刻来到!然而,上天及时地眷顾了张氏兄弟,把脱脱一脚给踢到了云南。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脱脱去后,元军诸将失去了主心骨,军队内部开始分裂、内讧起来。于是张氏兄弟乘机反攻,元兵终于大败而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家兄弟由此威声振寰宇!第二年,张士诚也遭遇到了和朱元璋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淮东饥谨,不可作久留之地,于是,张氏便派其弟张士德由南通渡江,占领了常熟。
至正十六年,就在朱元璋部席卷金陵一带时,张氏兄弟也没闲着,不过他们所瞄准的都是一些富裕且易于攻取的地方,当然这些地方也算是他们就近够得着的。二月,张家军攻陷平江(今苏州),之后又相继攻陷了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基本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
于是张士诚便改平江为隆平府,并将此地定为了自己的都城。再之后,就是杨宪带着元璋的书信来这里拜访。接下来,张、朱二人就结下了梁子。
不得不说,由于两个人的志向、胸怀、素养不同,张士诚实在没有办法鉴识、吸引和使用具有非凡韬略的精英人才,所以他麾下的文臣多的是些平庸无能或欺世盗名之徒,武将则多为有勇无谋之辈,而朱氏那里却不乏有勇有谋之辈,更主要的还是出现了像冯国用、陶安、刘基这类出色的高级智囊——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政治眼光、战略眼光是任何时代里最为强有力的制胜要素,历代造反者之所以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都跟这一点有莫大关系!

这便预示了未来双方博弈的结果,虽然张士诚一方要富有得多。
【1】《皇朝平吴录》
【2】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356页
【3】《元史·脱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