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增时刻:失控的时间与被影响的人生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鼓楼西夜校一共做了六场公益活动,含两场公益即兴剧场与四场公益剧本围读,在活动中,有一个女孩连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非常准时,直到第三次,我才偶然得知,她是从五环以外赶来,所以晚上近十点结束后,她要赶近乎两个小时的夜路回去。也是得知这个信息后,才后知后觉地从活动照片中看到一些关于她的动人时刻,那么专注,眼神里充满引力,那一刻才意识到现场摄影的另一重意义,除了记录活动,也让我们不要错过那些可能正在“惊心动魄”的内心风暴时刻。

女孩只是诸多参与者的一个典型,她用行动带出的热情,让我们忽然看到公益活动的好处,若非公益式的开放,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大概很少愿意付费去走进某种陌生的活动,恰恰因为公益,让很多人有了试一试的心理,而这一试,常常会为有缘人打开一扇大门,在一次又一次鲜活的现场中,我们还遇到了多位因为偶然到来而产生一发不可收拾的热情的人们。

那一刻才恍然想起,十年前,自己也是这样偶然地走进演出之外的现场的,那时候刚参加工作,手头也并不宽裕,也是因为公益,才好奇地走进了诸多现场,有剧本演读,有体验式工作坊,还有创作者的交流分享会,反正只要时间对得上就都去,有时候是在下班后的夏日夜晚,有时在春风复苏的周末午后,还有很多时候是在深秋或冷冬,在寒风与大雪中前往,也是在那些风雨无阻、热情澎湃的日子里,单方面认识了何雨繁、张巍等戏剧人,看到了他们工作中甚至生活中的状态,甚至有一次签到的笔都是从何雨繁手中接过的,而自己也在不断地参加中对戏剧产生了更加多元的兴趣,不只是作为观众观看一台完整的演出,也可以了解一部戏幕后的诸多故事,观看一场可能只排练了几天的剧本演读,甚至作为参与者亲自参加一些表演课。

那时的我光忙着东奔西跑,大概不曾想到,不久之后自己也将成为这样的活动策划与组织者,更不会想到,即将与何雨繁等老师一起合作,所以在意识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刹那,发自内心地感恩那时组织那些活动的人们,这也算一次偶然进入之后的漫长涟漪了。也正因亲自在时间长河体验了这种影响,所以如今自己也愿意尽可能开放地促成各类形式的活动,因为你不知道每一次活动会激起怎样的涟漪。

然而事情的另一端又颇让人失望,自第二届国际独角戏剧节的十场公益独角对话开始,我们便经常看到大范围的放鸽子情况,这次的六场活动亦如此,很多活动明明嘉宾和内容都非常不错,甚至机会非常难得,台下却是大量空座,由于名额有限,很多想报名的人其实是被拒之门外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相信很多人在报名的那刻一定也是真心想来的,或许放鸽子这件事也反映出我们当代人对自己时间的不确定性,甚至是失控,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因为节奏太快,每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又与大量的人交集,所有人的时间表都在互相影响,计划常常被临时打乱,比如刚要下班被临时通知加班或开会,正要赴约临时接到客户信息,等等,就连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约定的好好的,偏偏临时接到不可抗拒的任务,也常常不得不爽约,不得不成为一个不靠谱的人。
也正因如此,让约定与然诺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甚至太多的变化会让我们“习惯”于失信,并且从心理上淡化对失信的歉意与愧疚,而人与人之间时间表与行为的互相影响,也会让人集体进入此种熵增状态。

或许上述两件事恰好从正反两个角度映照了蝴蝶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事物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让我想到了这几天在和门房大叔的一场对话,当看到他正在阅读,便问他在读什么,说是一部关于千术的小说,问读了有何收获,说可以防骗,还可以看到社会是如何变坏的,当一个人受骗,就会丧失对人与社会的某种“安全、信任”,如果这个人也去骗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再去骗第四个人,社会就会充满骗局,就会“人心不古”。
恰恰因此,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因为你不知道每一言每一行所能激起的涟漪是怎样的,这涟漪常常隐秘而漫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呈现,当人能看见事物之间的隐形联系,看见个体和群体的关系,看见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或许改变自我就是在改变世界,帮助世界变得更好也是在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小善扩散开来就是大善,小恶扩散开来就是大恶,听起来有点上纲上线,何必认真,但道理或许的确如此。
2024年10月21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