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都没有字母e的法语小说,至今无人能译出中文版!
通篇都没有字母e的法语小说,你见过吗?
没有e就意味着,全文里不能出现“不”(ne)、“男人”(homme)、“女人”(femme)、“是”(est)……这一类最基础的单词。
要知道,“e”作为法语中重要的构成元音,是最为常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中文小说里没有“的”一样,在如此变态的限制下,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竟然做到了。

他用剩下八分之一的法语单词创作出了一篇长达300多页的法语小说——《消失》(La Disparition)!
而这,还只是他众多“奇葩”作品中的冰山一角,乔治·佩雷克真真称得上是法语文坛最会玩文字游戏的作家了!
读他的作品,就如同参与一场由文字符号组成的“智力游戏”。让你在感受法语魅力的同时,也为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巧妙的文字构思所折服!

二战时期的犹太孤儿 法国小说家、电影制片人、纪录片制作人、散文家,潜在文学工场成员……名利双收的佩雷克,在童年时期并不幸福,甚至可以说是悲惨。
1936年3月,佩雷克出生于法国巴黎第20区维兰街24号的犹太家庭。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双亲在二战中不幸丧生:父亲作为法国士兵在战场上阵亡,母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惨遭屠杀。
年幼的佩雷克,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不得不更名改姓。于是,便有了“佩雷克”这个更加像布列尼塔人的名字。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了与纳粹军团的“文字游戏”。

创作生涯的“四个阶段”
佩雷克本人把自己一生的写作生涯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写作
“社会”写作通俗来讲,就是指作者“如何看待日常生活”的。 在佩雷克29岁时,第一次发表的作品《东西:60年代的故事》(Les Choses)获得勒诺多文学奖,一举成名!


第二阶段-自传写作
这一阶段的作品,包括: 《W或童年的回忆》(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1975),《暗店》(La Boutique obscure,1972),《我记得》(Je me souviens,1978)等。

第三阶段-“游戏”写作
在这个时期,佩雷克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游戏趣味浓重!
《沉睡的人》Un homme qui dort,1967
《沉睡的人》是一部全文只使用“第二人称”书写的作品。 佩雷克通过第二人称的方式,直接与主人公对话,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沉浸在麻木和无谓之中,最终彻底遁世的过程。

《消失》La Disparition,1969
在二十世纪60年代, 佩雷克是OuLiPo的成员,那是一群喜欢谜题和双关语的新潮作家。他向朋友们吹嘘他可以写一本完全没有字母“e”的小说。但是他的朋友马上就嘲讽他怎么来写这本书。
小说前言里面详细描述了创作过程。他说他发现这种特殊规则很有趣。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时而奔驰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时而徜徉在迷人的荒野小径,他不停地思考创作。这种自我束缚的写作方式反而极大地解放了他的创造力。
事实上,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Ernest Vincent在1939年写的《Gadsby》,那篇小说字数过5万,但也没有“e”。早期以避讳体写作的书籍有很多,其一就是大约公元二世纪到四世纪由希腊诗人荷马写作的《奥德赛》。他的第一本书中没有“α”,第二本书中没有“β”,等等。
佩雷克在《消失》中使用的这种“无e”写作限制被称为“避字”(lipogramme),即写文章时不允许使用一个或几个字母。而他选择使用这种方式并不是突发奇想。
《消失》讲述了一个黑色侦探故事。故事里,一群朋友接连消失,警察对此却束手无策。而不存在的“e”又让这本书多了一些鬼魅:消失这件事既表现在故事的内容上,又隐藏在文字的技巧之中。全文无“e”也象征着角色走向毁灭的结局。 书中处处隐藏着线索,比如第五章所缺失的那部分。

据说,佩雷克为了提醒自己不让“e”出现在文中,将一枚大头针粘在了按键“e”上。他或许没有想到,这种“限制创作”不仅为难了自己,也在为难其他翻译家。
对于翻译家而言, 如果要保全内容完整,就必须翻译出“e”;但翻译了“e”,又会丢失本书最大的特色。
在《消失》出版26年后,终于有人做到了这件事。美国翻译家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在不用“e”的前提下,将全书翻译成了英文(A Void)。吉尔伯特也因此获得了第二年的斯科特·蒙克利夫翻译奖。

英文译本封面图由很多“E”组成“A VOID”
之后,《消失》的其他语种翻译版本也陆续出版:
西语版没有字母“a”,日语版没有“い”段假名(即没有“i”音节),俄语版没有“o”。但可惜的是,《消失》至今仍没有中文翻译版本。可见,这本书对于中法双语的要求之严格。
下面这段法语摘录自《消失》原文

《重现》Les Revenentes,1972
1972年,小说《重现》(Les Revenentes)出版,与前作《消失》相反,这部作品中所有词语的元音字母仅用了“e”。

可以说,佩雷克的每部作品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无论是创作形式还是叙事方式,都没有重复!

第四阶段-小说写作
这个阶段,《人生拼图板》(La Vie Mode D'emploi)最为大众所熟知。也正是这本书,见证了佩雷克从文学领域扩展到了数学领域的新进展。

《人生拼图版》的故事从法国巴黎17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11号的一栋公寓楼开始。
这是一栋10层公寓楼,每层10个房间。每一个房间里发生的故事,佩雷克都用一个章节来描述,采用的叙述模式是:在这个空间里打开一个章节→放大物体→打开一个故事→回到房间里。 据说,《人生拼图版》的灵感来源于画集《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中的一幅图。这幅图把公寓建筑纵向剖开,可以直观看到公寓里每个人的生活状态。

Saul Steinberg. The Art of Living.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9
想要读懂《人生拼图版》,你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国际象棋”的规则——跳马。“骑士之旅”是本书最基本的结构逻辑,也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
按照国际象棋中骑士的规定走法走遍整个棋盘的每一格,而且每个格只允许经过一次。骑士的走法类似中国象棋中的马,两个方向一个移动2格,一个移动1格,一次移动的形态是一个“日”字形,俗称“跳马”。

《人生拼图版》故事写作顺序遵循“走马”规则
《人生拼图版》将一栋上下10层、每层10个空间的公寓楼映射到10×10的国际象棋棋盘之上,使用骑士之旅的方法遍历这些空间。
他将故事的起点设置在四楼楼道。而接下来,故事的顺序便按照国际象棋中“骑士” 的走法(即类似中国象棋中的“走马”)一步步展开。这种写作限制暗含了一道“骑士之旅”数学题:如何在一个国际象棋棋盘上按照 “走马”规则,遍历每一个方格而不重复?
除“骑士之旅”外,《人生拼图版》中还用到了“希腊拉丁方阵”。方阵每一格由两个字母配对组成,且每一行、每一列都不会重复。佩雷克用这种方法,将家具、器物、颜色、历史事件等42个项目编成“元素库”。简单点说,佩雷克对不同元素进行不重复的组合之后,组成了每一章不同的搭配与故事。



图1:一个希腊拉丁方阵,每格内由一个希腊字母和一个拉丁字母配对。
图2:在实际写作中,佩雷克使用了42 行列表中的不同元素,并用更大的表格分配这些元素
图3:以元素“地点”和“时代”的排列组合举例,每一格中分别是章节数(chap.)、时代(大写字母)、地点(小写字母)
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个格子分别对应书中的一章。最后,故事在四层最左侧的房间结束。

拥有数学式严密结构的楼房示意图
在《人生拼图版》里,佩雷克有条不紊地描绘了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而这部极其耗费脑力的小说,也消耗了佩雷克近9年的时间。

自《人生拼图版》出版后,不仅获得当年的美第奇文学奖,还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与此同时,佩雷克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也让他名声大噪。
- 1965年,乔治· 佩雷克的第一本小说《物》获得了诺多文学奖。
- 1967年,他加入“潜在文学工场”并成为主要代表人物。
- 1978年,乔治· 佩雷克创作的《人生拼图版》获得梅迪西斯文学奖。与此同时,乔治·佩雷克也与勒克莱齐奥、莫迪亚一起被誉为“法兰西三星”!

被文学耽误的画家 尽管佩雷克的作品语言风趣、设计巧妙,但在文字之中总带有一丝忧郁的色彩。或许,这也与他“少年不得志”有些许关联。
“佩雷克年轻时想成为一名画家,但很快意识到他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佩雷克的传记作者David Bellows爆出这位优秀的文学家在私底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小说的结尾
怀揣艺术梦想的亿万富翁坐在他的拼图板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幅拼图板,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昏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板块。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板块形状却是W。

实际上,亿万富翁的形象正是以佩雷克本人为原型。而小说中尚未完成的拼图板,David Bellows也给出了解释。
这部小说的结局是对佩雷克自己作为画家梦想失败的一种报复,表明他可以在写作中做到画家做不到的事情。

正如小说中的亿万富翁一样,佩雷克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努力创作小说《53天》。

纪念佩雷克的“消失”的路牌,去掉了所有字母e
佩雷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获得了他人无法复刻的成功。正如著名小说家Italo Calvino对他的评价:“佩雷克是最独特的文学家之一,和任何人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