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自己的秘密项目
秘密项目这个说法是我在《佛畏系统》这本书中读到的,印象深刻。所谓秘密项目,是你在对外示人的工作生活之外再有一个秘密投入精力的事情。这个事情跟你的本职工作毫不相干,是完全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但你要持续地、认真地投入精力去做这件事,每天都取得进展,最终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就是说,平时跟大家一样该上班上班,自己私下干一件大事。
为什么要有秘密项目呢?
这种感觉会很好。白天你是一个身份,晚上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这好像在体验着两种人生,这有多刺激。而且没有人真的了解你,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有多神秘。神秘的人才有魅力。
会使你拥有创造型思维。在学术领域,交叉学科容易产生创新,在其他领域也一样。如果你考察那些特别多产,而且特别有原创精神的科学家,从当年达尔文开始,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同时在几个不同的领域搞研究。不同项目互相配合,可以互相激发灵感。每次转换项目,你的潜意识可能还在关注另一个项目,这样特别容易出现灵感火花。为此,有人创造了“多项目工作法”。
提供职业B选项。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比雇用你的公司的寿命更长,因而要做好一生不会只有一个工作的准备。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点是学会自我开发,拥有做出改变的能力,这是一种反脆弱。我的身边就有一个例子。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位领导,也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要留出一些为未来做打算。他身体力行,始终有自己的秘密项目,40岁从体制内辞职下海,跨商学两界,成就斐然。
应对职业疲劳。许多人中年时已经在职业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功,拥有了平稳的生活,但可能也失去了职业的上升空间,陷入职业疲劳中。所以,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着手开发非竞争性的生活、自己的社团生活并培养一些工作以外的兴趣,这些外在的兴趣可以给自己在工作领域外做出个人贡献与成就提供机会。没有人能够奢望一辈子都不遇上任何严重的生活挫折,或是工作失败。在这个领域失败了,由于秘密项目的存在,在另一个领域还有归属感。
那既然是好项目,为什么要秘密地做呢?
因为要避开别人的关注,同时也就避开了别人的干扰,在疏离感、孤独感中才能宁静致远。创造者的知己一般都不在本乡本土,你是在跟远方的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杨振宁曾说爱因斯坦是个“孤持”的人。爱因斯坦在他的随笔集《我的世界观》中这样表述自己的孤独: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却又明显地缺乏与他人和社会的直接接触,这两者形成了奇怪的反差。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俱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平衡置于这样一些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怎么选择自己的秘密项目呢?
现在流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再养一遍。你有什么渴望吗?你的渴望与你的职业相悖吗?那么给自己一个机会,听从心灵的召唤,发展一个秘密项目吧,在这个项目里把自己的心灵再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