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一部历史』❷
正文开始,C1开端+C2服务与自主:
奥斯维辛的初衷:安置犹太群体→隔离→集体劳动→最后发展至灭绝营💀
背景:🇵🇱境内犹太人居民大约十倍于🇩🇪本土境内,需要驱逐或隔离。随着战事推进,苏联与美国加入,被纳粹认为是犹太力量的操控,从而使希特勒决心清除而非驱逐。
原则:永久解决犹太人、波兰人问题,并遵循元首关于“种族新秩序”的态度。
实施: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纳粹领导人也关注内外舆论、避免过度反犹而招致国际排斥。30年代犹太群体仍然试图留在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生活,“累积式激进主义”。最初的思路是驱逐,战后流放至非洲,随着1940东线战争启动,苏军战俘,奥斯维辛从初始的中转性质转为实际的终点站。194X,奥斯维辛饱和,建造比克瑙以分流。斯洛伐克独立后与纳粹合作,输送犹太人。
解析:极权主义会全方位彻底地控制环境,而人所处的环境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之大。对于纳粹法西斯这样的民粹+极权性质尤甚,这种大环境的渲染,就可以解释—— 究竟是“违背人性”or“人性本性”的问题。
极权制度的危害:把每个人放置在要么害人、要么被人害的两难选择之间,不管有没有内疚,几乎没人会选择让自己成为受害和牺牲一方(联想到三体第二部中的黑暗战役和黑暗森林法则)。造就了全员参与种族迫害的必然趋势、对于平庸罪恶的心安理得。“有如此多的人将罪行归结于内因(我觉得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外因(我被命令这样做)”。
大环境:反犹传统的常态化存在,从小教育儿童,犹太人是“毒蘑菇”(表面美丽实则剧毒),来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敌对思想。纳粹核心思想,希特勒演讲“斗争是跟生命一样的古老话题,斗争是万物之父,斗争中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应用到集中营,不允许同情和悲悯,形成一种强力的团队精神,无条件的忠诚(对待同志/团队春天温暖、对待工作夏天火热、对待敌人严冬冷酷无情……)
效率1:卡波制度的可怕,权力分化、强制离间。劳动与集体,同时作用于管理者与被压迫者。身陷集中营的不幸者,仅有的保命机会之一,加入一个相对和善的卡波的小队,以苟活到能逃命的时候。出身贫苦习惯忍受饥饿成为了生存的优势。
效率2:化学手段,为了减轻管理者枪杀时的不良感受,并加快效率,毒气室+齐克隆B+焚尸炉。标准流程,战俘或犹太人到达后先筛选:立即送入毒气室或者体力劳动。小红房和小白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