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天津的契机
——尝试一种对于我来说新型的旅游模式:特种兵式旅游 上了大学之后,社交圈子有了新的面孔,交了很多很好很善良的朋友们;同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渐渐对旅游感觉到疲软,可能因为什么事情都是机缘巧合之下先行一步吧,也不能说是对旅行怯魅,因为旅行途中本身就是个很有魅力的事情,要不然为什么值得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而是说很难再有个出发的动力了。就比如宅在家里的一天计划着要出去走走,可是迈出家门的那一步就是那么的难(笑)...(而且比如你循规蹈矩着,星期一到星期五想着周末怎么出去玩,但是当周五过去了之后,你只想在家里赖着。。) 慢慢地认为只要心里有事,手中有笔,卡里有钱,居然也能冲出自我,在一个城市里好好地待下去,这倒是我上大学之后的一个突破:不浮躁了,不再默认只有“向外”才能解决内里的各种“矛盾”,而是向内浇灌。 因为我发现有很多和旅行有同等价值、同等愉悦值的事情,例如冥想、瑜伽、写作、设计…我不需要再通过外界寻求快乐,通过不断地旅行来刷新自己的愉悦值。 呵呵,说起来可矫情。其实我觉得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爸妈已经到了年龄段 祖国的大好河山早已看遍,他们觉得就足够了,没有精力再出去潇洒了,整得我能去也不愿意去了...谁能懂这种连锁反应...😅 再有,我身边的各种竞赛和学校活动,已经不允许我再满哪溜达了:有一次我录完比赛稿,现场一切都很OK,我录完之后还特意等了几个小时,怕出错,很OK的哦很perfect的哦,潇洒打车走掉了。 结果那个老师一个电话给我打过来说麦克风没录上我的声音????让我回去重录。 而我那个时候都已经在济南的酒店床上四仰八叉了。。。 打那以后我真得一改往日的风格,不愿意在找老师请假出去玩了,安安心心上大学。上大学的年纪,在很多同龄人眼里是个解放自我、不受约束,终于逃离魔爪的时期,可以放肆出去嗨出去旅行,但是我已经不想再利用学生生涯搞这些东西了,甚至有点抵触,也对于以前那种“请假去旅游”偷腥般的刺激感再无反应... 说句大白话,就是:一个东西管够了,你也就不再对它有期待了。 人总是在无限接近于幸福的时候最幸福。旅行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是个必需品,而是调味剂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进入了大学,身边形形色色不同阶级的人进入了我的社交范围,我看到朋友圈有些同学出去玩,居然能两三天就把我之前呆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城市玩完,我心里先是两个巨大的疑问号和惊叹号,再是极度的不平衡不理解。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居然能两三天就把一个国内有特色的城市玩完。 首先可能是我父母之前带我出去玩的模式影响到了我的思维模式,我觉得在一个城市观光旅游,用两三天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在淄博就呆了得有四天,而且只是在张店,还没去别的地方。对于一些旅游资源更为丰富的城市,呆上两三天就走那是更不可能的了, 用我的话说就是:“中国历史这么悠久,一座城市也是。用两三天来去感受它,是不是未免也太小瞧它了吧???” 再者就是,旅游本应当是一件放松身心的事情,给自己短短几天的时间,去当特种兵?应该吃不好玩不好,还搞得身心俱疲吧?! 对此我一直持有怀疑态度。 但是我朋友却一直在我耳边叨叨叨:“那为什么有些旅游团也是只呆三四天呢?他们是旅游行业的人难道不比你懂吗?”
“十几天有十几天的玩法,几天也有几天的玩法。”
“去一个城市大体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就行了,呆上那么多天反而对它的滤镜破灭!!”
但是我听进去了一句话。
他说:“我们又不是只去这一次!喜欢这个地方、没有探索完的地方,抱着这种热忱和希望,下次还可以再去啊!这就叫念头!” 我瞬间豁然开朗,有道理!尽管他前面的话我全不赞同,但是这句话硬生生地拉住了我的心。我之前旅游,都是呆都呆够了,呆烦了,最后很没有留恋的“绝情”坐上飞机离开这座城市,再想去也是因为“怀念”,而不是想要“二次探索”。 这么一说来,感觉我和城市真得好没有羁绊哦!! 就在这万般劝说下,我的朋友强烈要求我和他一起去一次天津的目的达成了。一开始他居然说的是要报团,我严词拒绝!!!!全身各个器官都在say no,最终拗不过我,还是决定两个人自己玩,不报团。
重要的是他推掉了十一假期家人的天津邀约,因为他说: “他想第一次去天津是和我一起。” 我真得感觉到莫大的荣幸哈哈哈哈!!!所以计划了四天的天津之旅,就此出发! 我十分相信我自己。真要特种兵旅行起来,我也会是“干一件事就会有一百分的认真”,不只是对自己,对邀请我出去玩的朋友也是一种尊重!!!
#人气创作计划
© 本文版权归 Child1sh_𝐁𝐞𝐧𝐧𝐲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