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国风何灿烂
夜雨淅沥的秋夜,去上海交响音乐厅欣赏了一台“泱泱国风:陈燮阳与苏州交响乐团”音乐会。上次与该团近距离接触,还是2016年年底苏交初创之时,当时特意去苏州金鸡湖畔欣赏了音乐总监陈燮阳指挥该团的建团音乐会。转眼八年过去,苏州交响乐团在陈燮阳大师卓有成效的训练下,已然成长为江苏首屈一指、并且具有全国影响的优秀乐团。这次苏交来到申城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在陈變阳指挥下演出了四部中国当代交响乐的代表性作品,包含上世纪五十年代马思聪先生根据云南民间音乐曲调创作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七十年代末奚其明根据鲁迅小说《祝福》创作的芭蕾组曲《魂》,以影视音乐享誉海内外的赵季平谱写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关峡的管弦乐曲《星辰大海》。

关峡《星辰大海》引子部分,排列在右侧观众席二层的三支小号奏出嘹亮的号角,传递出宏伟的立体声与悠远的历史感。整首乐曲以“民族复兴”为主旨构思,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浓墨重彩,激情四射。奚其明的芭蕾组曲《魂》则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风起云涌、思想解放的改革开放初期,作曲家取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创作了独幕芭蕾舞剧《魂》。1982年,陈燮阳作为在美国阿斯本音乐节第一个登台献艺的中国指挥家,指挥了编选自同名独幕芭蕾舞剧的交响芭蕾组曲。全曲借鉴了文学中的意识流手法,运用浙江民间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而温情,时而阴森,时而怪诞,时而悲痛,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尤其是音乐结尾处惊心动魄的强烈和弦,象征着临终前的祥林嫂在茫茫风雪中发出最后悲愤的呐喊,具有质问上苍、拷问人性的悲剧性力量。

四部作品中,我更喜欢的是《山林之歌》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上世纪50年代,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收到一封听众来信,说听了《牧歌》后,让他想起在滇西怒江放羊的情景,来信还附了几首这位听众常听到的民歌。这激起了抗战期间曾在昆明和粤北山区辗转生活过的作曲家的强烈共鸣。于是,他以这些民歌为素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1953年9月开始谱写五乐章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并于1954年5月完成。而陈燮阳激情灵动、层次分明的指挥,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云岭之夜的幽静、美丽和神秘,听到了源自屈原《九歌》、由小提琴奏出的山鬼向情人深情的呼唤——“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看到了山民们在粗犷明快的音调中迂回山间小路的情景,听到了大提琴唱出的缠绵深情的恋歌,以及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芦笙、大三弦式音乐伴奏下的纵情狂欢。富于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被陈變阳处理得奇丽多彩,跌宕起伏,楚楚动人。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历史典故,唐朝时,南诏王阁罗凤派遣使者前往长安朝拜皇帝,皇帝问:“君在何方?”使者遥指南方,回答:“南边云下。”“云南”的名称由此而来。到了近现代,云南人更是将自己的家乡演绎成了诗意而浪漫的“彩云之南”。是啊,彩云之南的音乐就是这样五彩缤纷、动人心弦。
如果说《山林之歌》体现的是源自民间音乐的音画性、舞蹈性、节庆性与风俗性,那么赵季平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呈现的是交响音乐的另一种形态,即对作曲家要求更高的原创性。独奏小提琴奏出的主部主题富于歌唱性,有内在的张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具有中国戏曲特点的副部主题,作曲家运用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以老练简洁的笔法,让这两个主题交织抗衡,变化发展,达到辉煌的高潮,然后音乐归于宁静,激情绚烂归于平淡包容。仿佛一棵幼小的树苗,历经风雨阳光的洗礼,茁然成长为参天大树。整部作品听不出有传统音乐素材的引用,却在音乐的进行中自然而然散发出优雅豪迈的东方气质。
四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交响音乐发展史的缩影,传统与现代并存,抒情性与戏剧性交融,色彩斑斓,情感丰富,也体现了陈燮阳先生不遗余力推广中国民族交响音乐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