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16》到莎白白

当时《赛德克巴莱》横空出世的时候,非常喜欢魏德圣导演,可以说惊世骇俗,万没想到这是台湾做的电影。《816》则是回到岛式温情中,六组小朋友和家庭面对癌症的抗争,他还是继续用动画的形式描述了赛德克巴莱似的战斗,一个接着一个,一波接着一波。
尽管每个家庭都穷尽全力,地藏王菩萨和耶稣基督同时守候,音乐与爱情、动物与长辈、游戏与图画,还是有失去,当然也有留下。台湾腔和周华健的混血儿子有些出戏,魏导演还是在结尾显示出了他的人生的思考。战斗力最强的源源最后一个离开,她从来没有放弃,去表白,去歌唱,去舞蹈,去换各种假发,最后妈妈抱着她说:源源,如果实在坚持不住,就去做你的天使,妈妈一个人没事。此刻放弃是勇敢。
魏德圣写过《小导演失业日记》描述过家人患病的过程,这种体察促使他写出了《816》,816改写成BIG,再变成Being is gift,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礼物,所以最后出现6个孩子出生的镜头,用以表示对生命的致敬,老派的说法叫礼赞。
网络的热度永远都在消退,从开始就是消退,比如我们现在很少有人提及西安饿死的女孩,也不会提到一跃而下的女孩。从早晨开始有很多人点赞一个视频,一个看起来很乔布斯的女人,平日敬而远之的那种。后来看了几段,原来是充满勇气的单程瑞士之旅。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莎老师自构了一个坚固的思想堡垒,有她的一套,虽然不全同意,但非常鲜明,在这样一个万马齐喑的环境里显得难能可贵,代表生命的自由意识。
郭初阳说鲁迅太高傲了,总是俯视着所有国民,所以曾说过,语文老师怎么可以不看《圣经》呢。但莎老师够鲁迅,六国语言骂“CNM”,这是一种态度,摇滚极了。她骂的不是网友,也是遭遇,是死亡。
莎老师对待生命是一种放弃的勇气,好像源源同学,他们都勇敢过,并一直勇敢着。这种精神远胜哭哭啼啼。她在理解死亡的时候提到了苏格拉底,就像罗翔不停的提到《苏格拉底的申辩》一样,谁人能不敬畏苏格拉底的纯粹,坦然,理智。
《苏格拉底的赞歌》一书中提到了三句话,它诠释的东西在816和莎白白那里都可以看到。
首先是尼采的话“只有从爱中才能诞生最深刻的见解”;随后是歌德的话“我们只能从自己爱的人那里学到东西”,以及荷尔德林的“爱让凡人竭尽所能”。
电影多么精彩都会结束,重要的是要好看,魏德圣和莎白白都懂。还记得《海角7号》的第一句:
“CNM,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