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在飞
可能时代会有所不同,可能也没什么不同。


七月,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
“中考成绩三百分以上的学生七月十八日到职业中学报到。”
“职中要让报到了,可我家孩子不到三百分,怎么办呀?”
“再等一等吧。晚一点应该还有一批报到的。”
普高和职中的录取通知一出,校长和班主任的电话就断断续续响个不停。
中考成绩出来后,担心的不只是考不上三百分的学生家长们。
扑通——夜里十点左右,只听得一声沉闷的落地声震醒了这栋单元楼的几家住户。
“哥,出事了你知道吗?”学校一个老师突然和我说到。
“啊?啥事?”
“县城有个学生跳楼了”
“啊?多会的事?学生多大了?”我先是一惊,然后赶快问道。
“就晚上刚才没一会,刚有人告我的。初三的。县城学校的。”
“结果呢咋样了?急救车去了吧?”
“七楼。应该是当场没救了吧……”
“因为啥啊?”一堆问号在我脑袋里升起,伴随而至的还有深深的惋惜。
……
后来有传言说这个学生是因为没考上高中失望之下一时想不开,也有人说是这个学生一直都受抑郁症困扰……
抑郁症——在当下的网络和社会话题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如果是抑郁症,是有多长时间了呢?学校和家长针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又做了哪些实质性的工作?为什么孩子偏偏要在中考结束后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呢?如果是中考学业压力过大,那学校和家里是否有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呢?……是学习好重要还是健康长大重要呢?……我们在一味统计和关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中考录取率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学生们不同个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需要呢?从这次事件之后我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和避免这类悲剧上演呢?……
伴随着如火如荼进行的中考招录工作,这一声裹挟着夏夜燥热的沉闷的一响,没有答案……

在越来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中考分流的现实背景下,中考毕业生一般有哪些去向呢?我想这个情况在不同省市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家庭各有不同。
以我所在的北方地区的一个普通小县城来看,这里只有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和一所公办职业高中,当年中考毕业生中一半左右的学生会被录取进入普通高中读书,另一半或不足一半的大部分选择去县城职业中学,还有一小部分家里会选择让孩子去市里或省会城市读职业技术类专科学校,比如计算机、幼儿师范、烹饪、护理等,剩余学生大概率不会再进入学校,而是在拜托熟人帮忙下选择打工或其他等不得而知。于是昨天还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或是同一个宿舍打闹的同窗转眼之间,他们的人生开始分野。他们之间或许会友谊长存,或许还会偶尔再见,也或许再也不会见。
曾经的我和现在的他们并无多少不同。说起来我是比较早的一批从乡村小学转到县城读书的学生。在家乡的小山村里懵懵懂懂地读完小学一年级后,我转学到了县城小学读书,除了学杂费当时还要向学校额外支付一笔借读费,再加上全家刚到县城时的房租费和生活费,综合下来对于我父母来说这实在不是一笔小数目。纵然是这样,父母还是横了横心决定全家搬到县城陪读。
而当时和我同村的几个发小就不一样了。他们的父母没有选择搬家到县城陪读,也没有选择让孩子到县城学校寄宿读书,而是有几个按部就班从村小读完去乡镇初中读书,还有几个村小念完来到了县城初中读书,我和几个发小后来在县城初中才再次成为同学。那一年中考,我和另外一个同村的伙伴被县城普高录取,而其他人去向也不尽相同,慢慢的我和他们也没了联系,只在过年时或是回老家参加红白事时候巧的话能见个几面。
后来我才从父母长辈们口中得知一点他们的消息,有的去外地读了几年技校,学的开挖掘机,后来回了县里在各个建筑工地或项目上跑活干;有的初中毕业赶上个人条件符合被县里征兵去了外地,有去内蒙的有去云南的,部队上服役期满得了点钱后,还是回来家这边托人在煤矿上找了个事做;有的去读了煤矿类的技校,后来也是在家里人帮忙下回到县里的煤矿厂里上班……只是时隔十多年之后当我再次回到家乡选择当一名学校教师时,我们见面的机会才又多了一些。
可能时代会有所不同,可能也没什么不同。只是不知道我现在所带的这些学生,若干年之后是不是也还在这里,选择在家乡发展定居,还是会五湖四海地散布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七月,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一次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