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年人身上学到的
前一阵子Adele宣布暂时退休,准备回归家庭。认真听过她的所有专辑并看了几个专访后,非常羡慕她在这个年龄,经过生活的巨变后,能够无比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努力追求。这其实是很奢侈的一个状态。
方大同也是一样,在新专辑中表现出的态度可称是“四十不惑”。
这两天在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已经五十多岁了。同样作为一个长久坚持着运动(几乎是唯一在坚持的事)的人,很多内容我都能够共鸣。同时我也很佩服他能够只是从跑步这件事出发,就能将对生活的很多近乎箴言的感悟娓娓道来。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面说,人生到四十岁才开始。人到中年,确实会对生活有更深的体悟。Adele、方大同、村上春树,分别是三十四十和五十的年纪,对世界对自己都有更清晰的认识。
这几年由于大环境不好,人们对未来信心灰暗,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态度四处弥漫。我也诧异于很多人对于35岁之后的生活没有想象或者态度消极,好像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节点后就会结束了。就好像股市中,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人们会疯狂做短线。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耐力和耐心都在不断变差。
就像村上春树会把一天分成不同部分,根据精力的旺盛程度把时间分配给写作、运动、家务等,背后是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的哲学。如果这样看待人生的不同阶段,怎么说都应该是把最艰苦的工作安排在青年时期吧!
可能也是因为不上班太久,我被狗屁工作激发出的叛逆人格也没那么吵闹了。我最近开始接受,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要立刻就得到的。我也在反思,青年或许不是选择一种看似满怀生命力的生活方式的最好时机,这不仅不是最高效的方式,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也许人还是应当优先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只管与世界建立联系(罗素认为爱情、孩子和工作是三个最好的途径)。青年时期的迷茫都是正常的,我们只需要先将眼前的东西照单全收,姑且与它一同生存下去,将细微的判断暂且留待后日。
或许人类最伟大的只智慧就蕴含在这两个词当中:等待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