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找工作越来越像高考
最近到了秋招求职季,身边的同学都在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
找工作这件事挺有意思的,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和求职者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员工,求职者也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像谈恋爱一样,原本应该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但我发现,找工作这件事情,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套路化,甚至和高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现在国内应届生就业的方向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考公考编,也就是所谓的体制内就业,另一类是市场化就业,就是到企业里谋求一个职位。但无论是哪一种就业方式,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大概率都无法避免应试的逻辑。考公考编就不用说了,考试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市面上无数的笔试面试培训班,足以满足各种考试的需求。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如今,市场化求职也越来越呈现出应试化的态势。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假设你想要应聘一个大厂算法工程师的岗位,那么你至少需要经历一轮笔试以及n轮面试。笔试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编程,大概形式就是给你一道或者几道题目,你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代码给出答案。那么想要提高自己的笔试能力,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刷题,例如国内著名的代码刷题网站leetcode,上面就有无数的算法题,包括各个大厂的面试真题,谁刷的题越多,那么谁在笔试中的胜算也许就越大。
笔试的应试逻辑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如今面试在应试的逻辑上已经丝毫不亚于笔试。无论是单面还是群面,无论是技术面还是HR面,互联网上都有着大量的面经,很多面试常见的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都有着非常成熟的回答模板和套路。比如经典的宝洁八大问,又比如“如何看待加班”“如何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分歧”等等这类问题,回答的话术都被无数求职者视若珍宝。面试原本是雇佣双方坦诚交流、促进彼此了解的过程,现在却逐渐演化成一种你问我答的表演。但毕竟面试不是脱口秀,回答想要让面试官满意,求职者很多时候不得不迎合面试官,从而采取应试的策略。
当找工作越来越像高考,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并不难解释。首先我并不认为应试是什么洪水猛兽,因为在我看来,只要是有竞争的地方,就必定存在应试的逻辑,而且越是成熟的竞争,应试的逻辑就越深刻。比如百米赛跑,为了跑得更快,全世界的短跑运动员都会学习精进最先进的技术,反复打磨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又比如在工作当中,为了升职加薪,我们就会想方设法跟前辈讨教经验,如何能够更出彩地完成工作任务,如何能够让领导更加满意。甚至所谓的人情世故,你在网上一搜,就连拍马屁的话术都是有模板的。
以上的种种,我愿把它们称为广义的应试,只不过现在题目并不是打印在试卷上罢了。很多人在高考结束之后就觉得已经万事大吉,能够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其实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你会发现应试无处不在。不过现在各种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越来越容易获取,经验与方法遍地都是。在各种“考试”面前,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出那些成熟的经验,然后按照套路出牌,大概率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闪失。相反,如果你想着自成体系,玩点花活,说不定容易马失前蹄。
但我发现有些人只要一提到应试,就咬牙切齿面红耳赤,恨不得把浑身怒气都发泄在“应试”二字之上,觉得应试教育把我们祖国的花朵毒害太深。实际上没有必要,应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时候你就是在用应试的逻辑为人处事,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而已。当然我并不否认应试教育存在它的弊端,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是应试教育的程度,或者说方式方法,而不是应试本身。要想彻底摆脱应试的逻辑,要不就自己创业,要不大概只能归隐山林了。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益者。这么说好像也没错。因为当我用应试的视角去看待很多事情的时候,我发现它们都是相通的。至少现在,我是这么觉得的。
从夜晚到清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的2024 (5人喜欢)
- 2024独家年度音乐报告 (2人喜欢)
- 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孤独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