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察者的“超能力”,就是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 活动回顾
本文为10月26日深圳钟书阁(欢乐港湾店)线下分享内容节选。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分享活动。很高兴来到这里,作为《出去玩》图书主创之一,分享我的自然观察经验,和这本书背后的一些创作故事。我是一名自然科普撰稿人和图书译者,平时经常出去观鸟,不光是为了工作,也因为观鸟很开心。我经常觉得,自然观察者好像有一种超能力,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看啥呢?在哪呢?”
在户外进行自然观察的时候,经常有好奇的路人上来提问。我们被人问得最多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就是:“看啥呢?”
下面是这次分享前,我在欢乐港湾外面拍摄的照片。能找到上面有什么吗?




在大自然里找动物需要一点技巧。找不到动物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继续问:“在哪呢?”这个问题有时候不好回答,比如鸟离得非常远,或者是躲在茂盛的植物里面,或者已经飞走了。昆虫通常更容易找一点。下面同样是这次分享前,我在商场外面拍摄的非洲凌霄花,来看看里面都藏着哪些生物?




还有的时候,我们观察的不是动物,而是动物活动的痕迹,比如凌霄花上的小洞。还有这两个松果,大家看有什么不同?

上面这个松果是不是好像少了点什么?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吃完了玉米,剩下的玉米棒子?这是松鼠啃过的松果。看到这样的痕迹,哪怕我当时没有见到松鼠,我也知道它就生活在这附近。
从认识自然开始
和朋友一起逛公园的时候,我看到了这些动物或者痕迹,就会告诉他们。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惊讶,问我,你是怎么发现的?这就是自然观察者的“超能力”了。
要想找到这些好玩的东西,首先我们要知道它们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认识到,身边有哪些常见的动植物。这套《出去玩》里面就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最近是秋天,大家可以对照这套书,去看看公园里的落果,天上迁徙的猛禽。

在观鸟这方面,书里介绍了一些常见鸟类,并且提到了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细节。很多观鸟新手会遇到一个问题:明明用眼睛看到鸟就在那里,举起望远镜一看,又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可能是因为望远镜的各种参数没有调对。大家到了户外,开始正式的观察之前,需要先拿出望远镜调试一下,把上面每个可以活动的地方都动一动,让你的视野变得清晰。这个过程也是为了让你熟悉操作,知道怎样调节望远镜,去看不同距离的物体。
页望远镜调试完成之后,我们还需要适应一下这种空间转换。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先用肉眼找到目标,然后保持目光不动,把望远镜举到眼睛跟前,调整焦距。使用望远镜过程需要一点耐心,可能要多尝试几次。虽然我已经观鸟很多年了,但是当我换了一个望远镜,比如借用别人的望远镜的时候,我也需要花一点时间去适应。

认识它,记住它
在找到了有趣的动物之后,为了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我们还需要做一些鉴定和记录。《出去玩》里面提供了一些简单的记录图表。大家也可以拿笔记本、手机进行记录。不同的记录工具有各自的好处。手机和相机拍照非常方便,大家可以回家后对照图鉴查找,或者用工具辅助鉴定。这里提供了一些我常用的APP、小程序:
- 懂鸟——鸟类检索、识图鉴定
- 晓虫——昆虫识图鉴定
- 文浩识蝶——蝶类识图鉴定
- 形色识花——植物识图鉴定
- 花伴侣——植物检索、识图鉴定

但是大家不要过于依赖工具。如果我们拍的照片角度、光线不太好,AI就很难给出准确的判断。有的AI会显示鉴定可信度,如果可信度比较低的话,这个鉴定结果就不是一个好的参考。更重要的是,AI鉴定只能告诉你这是什么,不能告诉你这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对照图鉴,去学习鉴定方法。平时翻阅图鉴,也能够帮助我们熟悉自己周围的物种,在野外遇到的时候就能更快认出来。

用笔记本记录也是很好的方法。鸟类和蝴蝶经常离我们很远,或者飞得很快,我们不一定能拍到理想的照片,这时候就需要用别的方式去记录它的特征。而且,用纸笔记录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抓住一些最关键的信息,这个过程也能强化我们的印象。比如,有一次我在野外发现了一只好看的蝴蝶,但是我来不及拍照,就用手机的手写备忘录做了个非常粗略的记录。回到家之后,我在蝴蝶图鉴里查找广州常见的蛱蝶,发现它叫做黄襟蛱蝶。

自然观察的场地选择
了解了探索自然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可以到哪里进行自然观察呢?
开始自然观察最好的地方,就是环境比较好的小区、公园、景区。公园里就能看到很多常见的鸟和昆虫,而且通常会有科普展板,有介绍树木的树牌。大家可以通过这些展板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这类场所的基础设施很完善,大家很容易找到休息点、小卖部、厕所。如果家里的小朋友年龄比较小,或者你平时户外经验不多,在这些地方进行观察会比较舒适。

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定点观察练习。在附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比如学校的校园、小区花园,经常看一看有什么有意思的发现,用笔记本记下来。这样一来,你会对周围的物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直观地感觉到物候的变化。
最后,当我们有了一些户外观察的经验,我们就可以去探索更远的地方,比如去山里徒步。这样的活动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体能有更好的了解,还需要具备一些户外安全的知识,比如怎么防止蚊虫叮咬,夏天怎么防中暑。去那样的地方比较辛苦,但也会给你带来很难忘的经历。

为什么我们需要“出去玩”
在这次分享的最后,我想谈谈我开始自然观察的契机,以及自然观察给我带来了什么。2012年的时候,我在深圳参加一个活动,听科普作家三蝶纪分享城市里的野生动物。那次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意识到,野生动物不是只存在于遥远的荒野,不是只存在于自然纪录片里面,它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我从观鸟开始进行自然观察,随后渐渐对昆虫和植物产生了兴趣。大自然中的生物是相互联系、息息相关的。当我对鸟类感兴趣的时候,我自然就想知道鸟类在吃什么虫子、什么果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就会去买昆虫、植物的图鉴,自己寻找答案。所以我觉得,自然观察也是很好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
我希望这套《出去玩》能够帮助大家在大自然里玩得开心。书里介绍了一些简单又好玩的自然活动,包括游戏、手工。在创作的过程中,在我负责的部分,书里提到的每一个活动我都自己尝试过,这样我才能知道怎么把它介绍给读者。对于实际操作遇到困难的活动,我们也进行了调整。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方便获取的材料、安全的操作,来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近来我有一件比较担心的事情,那就是技术的进步太快,而真正的自然正在消失。现在当我们在网上搜索一些鸟类或植物的照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AI生成的图片,它们看起来非常逼真,但又是很不准确的。比如这是我在一个景区看到的标志牌。上面的兰花第一眼看上去像蝴蝶兰,但是仔细看又有哪里不对。它的花朵甚至不是对称的,而且还莫名有一点像水仙花。

单独看来,景区的牌子错了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我担心,如果大家在上网冲浪,刷短视频,甚至是查找资料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些不准确的信息,同时亲身接触大自然的经验太少,那么长期下去,有些人会无法分辨真正的大自然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当然,这里面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有的AI生成内容没有明确标注来源,比如经过一些技术迭代之后,将来AI可以画出更准确的图像。但接触自然本身也会带来很多的快乐,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只是,现代的生活方式离自然太远了,我们脱离自然太久了。我们需要一些知识和引导,才能重新找回与大自然的连接。借用编辑玛丽的话说,如果你想亲近自然,又不知道在大自然里可以玩什么,那就来读一读《出去玩》吧!
*本文首发个人公众号:玛雅蓝自然世界
玛雅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超能力与副作用:从《热点》看神经多样性 (3人喜欢)
- 有点孤独,不算自闭 (29人喜欢)
- 春日复调:龙门山猛禽监测及博物观察笔记 (26人喜欢)
- 如何写好自然观察笔记 | 分享回顾 (19人喜欢)
- 寻找勺嘴鹬 | 散头咀游记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