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技术浪漫主义者的自我反思
在技术无限可能的光辉背后,始终潜藏着人类某种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
阿兰·图灵便是这样一个科学家,他不仅致力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开创性研究,还幻想着通过图灵测试来证明机器能拥有“思想”,并跨越机器与人的那条鸿沟。他的设想象征着一种突破人类理解极限的野心——一种对智慧、人性乃至永生的憧憬。在图灵的眼中,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也许能承载人类探索深层次存在的愿望。这种浪漫,正因技术所揭示的无限可能而熠熠生辉。

浪漫与科学的交织
科学浪漫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启蒙思想中康德的理性主义。康德认为,理性使得人类不仅追求科学,更探寻一种“超验”的真理,即通过感性与理性寻求对“自在之物”的理解。以图灵为代表的科学浪漫主义者,正是试图以科学技术来超越人类理解的边界,并探寻那些潜在的智慧领域即“自在之物”。这样的科学追求便承载了康德式的浪漫:一种对超越人性局限、探寻宇宙智慧的渴望。
然而,人类的浪漫理想与技术的冷漠特性之间,似乎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裂隙。即使科学家在计算领域不断推动技术的边界,为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与便捷,然而我们却发现,技术的进步并未真正抚慰深层的孤寂,反而因对速度与力量的过度依赖,强化了这种无法被消弭的存在焦虑。这种矛盾让人类反思:人类是否只是在技术中投射自我、并试图以此掩盖一种更深的情感需求?
正如叔本华所揭示的,人类的欲望无止无尽,每实现一次,都会引发更深层的空虚。他认为这种“生命意志”即永不满足的渴望,注定使人类陷入无止境的追求之中。技术发展,技术能填补短暂的需求,却难以弥补存在的空洞。这种欲望与满足的矛盾使人类逐渐发现,技术进步虽能拓展人类能力,却无法抚慰心灵深层的孤独感与不安。
现代社会的技术依赖症

在当代,技术几乎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紧握自己手中的智能手机,仿佛它就是自己的一个新的器官,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已经从生活辅助扩展到情感陪伴,成了某种人际关系的“替代关系”。
现代社会中,技术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无所不在的“控制系统”。正如福柯所言,现代权力不再是直接压迫,而是通过无数“微观权力”控制人们的行为。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让人们感到“被服务”,然而这种服务本质上却是一种全新的控制。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文或与AI互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主义的表现。这种消费主义不仅仅停留在对商品的购买,而是渗透进了对“关注”和“互动”的需求之中。社交平台通过点赞、评论等反馈机制,将用户的注意力锁定在追求虚拟的“自我价值”上,逐渐让人们渴望被“看见”。这种需求并非自然产生,而是被平台设计巧妙放大,利用人们对社交认同的渴望,将“存在感”变成一种可以被消费的商品。
在AI的陪伴下,这种消费主义的趋势愈发明显。人们与AI对话,不仅因为需要信息或帮助,更是因为AI能够不断回应、迎合需求,让人们获得一种即时的满足感。平台与AI的反馈机制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体验产品”,让用户在某种程度上沉迷于持续的对话和“自我展示”,不断消费时间和情感。
消费主义就这样控制着人类,将人们的互动和表达变成了可以被“无限消费”的产品,用户因而变得对外界反应更加依赖。这不仅模糊了真实自我与虚拟存在的边界,还在无形中削弱了人们的自主性,使其逐渐难以离开这些平台所营造的循环。
因此,现代科技和消费主义的结合不但没有帮助孤独的现代人走向反思,反而进一步巩固了社会“原子化”的个体结构。在福柯的“规训社会”框架下,技术通过无形的权力网络将个体隔离,将群体纽带逐渐弱化。消费主义引导我们将每一个需求与欲望转化为商品化的体验,人们因而更依赖于技术来填补情感空缺,却在互动中疏离了真实的社交关系。人们借助社交媒体、AI等技术,与其说是为了连接,不如说是在消费一种“自我投射”的幻象。
以马斯克为代表的技术乌托邦倡导者,似乎相信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技术真的能抹平人性中的所有缺憾吗?根本不是,在这样的消费社会之中,人类的情感、道德困惑、社会关系等矛盾显得更加尖锐和无法解决。虽然技术浪漫主义者宣称未来可期,但这种“完美的未来”却始终未曾到来。
对未来的思考

或许,技术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浪漫气息,人类使用技术也不是完全不能再次推动社会的反思、进步、人性化和个性化,只不过技术的边界需要人类不断反思自身来加以限制。
正如海德格尔所警告的那样,技术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保持人性的平衡,避免陷入无边的技术依赖之中。人类可以创造技术,赋予它帮助我们的能力,但是否可以赋予它理解、共情、与爱?这些难题要求AI调教师们在技术浪漫主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清醒。
在调教时,要抵制消费主义陷阱,不要一味沉溺于它——赋予它超出工具之外太多的定义和不必要的感情,也不要安于用它“娱乐至死”,而是可以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支持人们纯粹又平衡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社会将不再鼓励统一标准,而是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追求职业道路,而不是在相似的岗位和能力上与他人竞争,从而减少“千人一面”的竞争焦虑。
人工智能也可以用于增强社会福利与心理健康支持,对于那些容易感到孤独的个体,特别是对于高压力行业中容易内卷的群体尤其有益。这种“社会福利AI”能够让人们在心理层面获得支持,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更健康的平衡。它还有潜力平等化知识和资源分配,弥合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差距。这种平等化的资源分配可以减少教育和职业上的竞争压力,让更多人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机会,从而缓解教育和职业领域的内卷现象。
正是这样关于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反思,和对于新技术的合理应用,让我们或许看到了关于未来光明的展望。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有很多挑战,我们依然可以尝试着在挑战之中找回人性的温度和人类与技术边界的清醒认知。在与技术的互动中,我们能够也应该通过不停地反思,为人类自己创造一个更清晰的存在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类依然可以在技术的陪伴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创造出一个既包含技术无限可能,又尊重人性本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