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陕西娃,能逃出浆水菜的统治

我妈:“晚上想吃啥菜呢?”
我:“不知道,随便。”
我妈:“随便那我就光调一盆浆水菜。”
我:……
小时候,我极其讨厌吃浆水菜。那时候村里人都不富,浆水菜成了一日三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食物。原因很简单,做浆水的菜唾手可得。大白菜、萝卜秧子、红芋秧、任何野菜等,都可以醡浆水。当时的芹菜浆水,都属于“奢侈品”,因为芹菜还得花钱买,其他菜地里都有。
凉调浆水菜、浆水花卷、浆水滋卷、浆水菜盒、浆水面、浆水搅团……一个浆水,能变幻出十几种食物来。可吃来吃去,都是个寡淡寒酸的味道。打个嗝,空气里都是浆水菜的味儿。
大人已经吃惯了浆水菜,但小孩正是爱吃油水的年纪,对浆水菜自然避之不及。小时候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一盆不知道吃了几天还没吃完的浆水菜。辣子面和几片已经干巴的浆水菜叶子,顽强地粘在盆壁上沿。盆里零星可见的油花点缀着寒酸的浆水菜,更显凄凉。
那时候家里拮据,做饭我妈都舍不得放太多油。也不能怪我小时候一看浆水菜就反酸水,这么苦哈哈的食物,越吃越觉得是在给自己的嘴处以酷刑。
夏天的浆水菜很爱泛白花,要及时捞出来吃完,不然就放坏了。我妈把还没坏的浆水菜抢救出来,准备晚上给我们蒸浆水菜花卷。浆水菜花卷我比较爱吃,但唯一缺点还是上述问题:舍不得放油。好在花卷能稍微中和下浆水的贫瘠,让人吃起来,显得没有那么苦楚。
有一次,我爸打石头赚了些钱,买了一大捆芹菜回来,让我妈醡浆水。我看到后欣喜万分,芹菜浆水在小时候,就是浆水菜里的至尊VIP,清爽脆生,吃起来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锅里烧水,把洗好的芹菜放里面醡一下,再倒到浆水汤里发酵一两天就行。乳酸菌会辛勤作业,将普通的芹菜变得美妙。尝一根芹菜,已经酸了,我妈晚上赶忙调了一盘,还多放了些辣子油,吃起来香极了,难得的一扫而光。
第二天早上,我央求我妈再调一盘。我妈打开浆水瓮,饭勺伸里头往上一捞,竟捞出了一只死老鼠。不知老鼠昨晚是咋掉到瓮里的。我顾不上给老鼠哀悼,只是很气愤,一只老鼠坏了我家一瓮的芹菜浆水。我委屈极了,气急了这只老鼠,它死了还要拉上我的嘴当垫背的。
慢慢地,我越长越大,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吃浆水菜的频率远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高了,不过家里依旧随时都有浆水。区别于小时候的被迫吃浆水,长大后拥有了自主选择权。啥时候想吃了,啥时候让我妈做。而且最关键的是,我妈舍得给浆水菜里放油了!

我爱吃浆水菜盒,喜欢看我妈调馅烙馍的过程。我妈先把浆水菜捞出来淘洗一遍,再攥干水分切碎,里面放上姜末和葱末,倒菜籽油、盐、味精、辣椒面,搅拌均匀。面皮擀薄,一半铺上菜馅,对折封边。电饼铛烧热倒油,多倒些,放入菜盒。不一会儿,浆水菜的香味就飘了出来。打开盖子一看,菜盒金黄金黄的,边缘的面皮因为捏的薄,已经变得焦脆。
用铲子铲出来晾一小会儿,我妈看我虎视眈眈等不及了,赶忙给我切上一半,让我先吃。咬上一口,红油从嘴边溢出。再嚼几下,浆水菜的纤维感和面皮很好地融合,越嚼越香。虽然调料简单,但滋味却不简单,醇厚、酸爽、开胃、上瘾。
小时候吃搅团,我妈总会做两种汁子,一种醋的,一种浆水的。她知道我和我弟不爱吃浆水,专门给我俩调的醋水水。可长大后,吃浆水搅团,却也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兴许是我妈厨艺提高了。油热后放干辣椒葱姜蒜炝香,再倒入浆水汤,一阵滋啦作响后,浆水汤上漂着黄澄澄一层油。浆水汤稍微烧一下烧热就行,下入简单的调料,汁子就做好了。有条件的可以再爤些韭菜,浆水汤就有了灵魂。
夏天人爱中暑没食欲,喝点浆水汤还能清热败火,比喝冰饮料更能去暑气。

我家做民宿后,菜单上关于浆水的饭菜有三种:炝浆水菜、浆水菜炒土豆片、浆水面。
应季菜少的时候,我妈就用芹菜醡浆水。春天野菜多的时候,我家的浆水菜便是二老出去挖的野菜做的。最近的浆水菜,有时是芹菜,有时是姥爷送来的一大捆小白菜苗或者油菜子苗做的。
姥姥姥爷种菜天赋拉满,隔三差五就会给我们送来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油菜苗做的浆水菜我还挺喜欢的,比芹菜更加清新油润,不过这是季节限定,偶尔才能吃到。
浆水菜炒土豆片,是我妈之前在山里农家乐打工的时候学的,应该是陕南菜。她自己又改良了一下,既有浆水菜的酸爽,又有泡椒的辛辣。看着是其貌不扬,但吃着却很下饭开胃。这道菜陕南和四川顾客很喜欢点。

现在,偶尔吃了太多油腻食物,我妈便会调一盘浆水菜让大家解解腻。其他菜吃不完,但浆水菜基本上每次都能光盘。
在陕西娃乃至西北娃心中,不管吃了多少山珍海味,总会给浆水菜留一席之地。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浆水菜往往能勾起思乡之情。
浆水是儿时的噩梦,却是长大后的珍馐。到底是哪里变了呢?
-
豆友Ypt-eZR-lo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24-11-05
田大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京,一座来了就想留下来打工的城市 (29人喜欢)
- 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我妈把腊肉当臊子给爤了 (118人喜欢)
- 户县娃坐席,总有一道菜让人欲罢不能 (31人喜欢)
- 当老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变成了朋友圈里的春日出片神器 (28人喜欢)
- 陕西人的碳水脑袋里,总会给米线留一席之地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