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研究、学习林散之的书法,不能就字论字、就字写字!
评论家王进玉说:“林散之的书法有仙气,有诗意,有画境,这与他本身就是诗人、画家有着极大关系,诗书画在林老这里是完全被打通的,且在其创作中,碑帖融合、隶草互补、笔墨相发、文墨并重,但研究和学习他的人却往往只触及皮毛,难以把握其精髓和要领,不具备这么全面、深厚的底蕴和修为,只知道就字论字、就字写字,所以无论怎么研究、学习、模仿,其书法中的那股精神、气息、意韵都始终是感受、领悟不到的。”

在探讨评论家王进玉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深刻评价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林散之书法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同时反思当前书法学习与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王进玉所言“林散之的书法有仙气,有诗意,有画境”,不仅是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人格魅力与艺术境界的深刻洞察。

林散之,作为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巨匠,其书法艺术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林散之不仅是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画家,这种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修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诗意与画境。他的书法,如同他的诗作一样,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仙气,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沉醉其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王进玉指出,林散之的书法创作中,碑帖融合、隶草互补、笔墨相发、文墨并重,这是对其书法艺术技法层面的精准概括。林散之在书法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勇于创新,将碑学的刚劲与帖学的柔美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他善于将隶书与草书相互借鉴,使得作品既有隶书的古朴厚重,又不失草书的灵动飘逸。在笔墨运用上,他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笔墨相发,文墨并重,使得作品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文化内涵的深度。

然而,正如王进玉所言,尽管林散之的书法艺术成就斐然,但研究和学习他的人却往往只触及皮毛,难以把握其精髓和要领。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林散之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过于深厚,常人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也在于当前书法学习与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许多人在学习书法时,往往只关注技法层面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修养和艺术感悟的培养。他们只知道就字论字、就字写字,却忽略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因此,要想真正领悟林散之书法的精髓和要领,就必须跳出技法层面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书法艺术。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欣赏和学习书法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其次,我们需要注重艺术修养的多元化发展。林散之之所以能够在书法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也应该注重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学习和借鉴,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此外,我们还需要在书法学习中注重创新和实践。林散之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就在于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在学习书法时,也应该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当然,要想真正领悟林散之书法的精髓和要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感悟。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书法艺术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接近林散之等书法大师的艺术境界。

最后,我想说的是,王进玉对林散之书法的评价不仅是对林散之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当前书法学习与研究的深刻反思。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和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各种艺术形式,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一种谦逊和敬畏之心,对书法艺术保持一种虔诚的态度,以更加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学习和创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艺术成就。(张晶)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