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7.德国
本篇在1945年后分为[西德]与[东德]两个篇章
Frankfurt Acts, Franz Adickes, 1891。世界最早的市级规划法案,包括用地、密度、建筑形态等的控制

Gartenstadt Falkenberg(“颜料盒小区”), Bruno Taut, Berlin, 1913-6。早期在市郊开发的低密度联排别墅,承袭了花园城市的概念,追求一种乡间风味

Alte Heide, Theodor Fischer, Munich, 1918。世界上最早统一规划的行列式(zeilenbau)小区,以平均增加日照、通风,同时减少沿街的噪音


Siedlung Schillerpark, Bruno Taut, Max Taut, Berlin, 1924-30。通过1924年的住房税,魏玛政府得以补助住房合作社进行社会住房的开发,本项目被认为是德国最早的大型非私人开发项目

Britz Hufeisensiedlung, Bruno Taut, Berlin, 1925-33。独特的马蹄铁形的院落式小区

Georgsgarten, Otto Haesler, Celle, 1925。最早的现代主义行列式小区之一

Siedlung Bruchfeldstraße, Ernst May, Frankfurt am Main, 1926-7。May主导的“新法兰克福”重建计划的第一个建成项目。由于朝向及采光而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被称为"Zickzackhausen(之字楼)"。公寓全部装配有著名的“法兰克福厨房”。不过房屋采用了传统的砖结构

Siedlung Praunheim, Ernst May, Frankfurt am Main, 1926-9。 “新法兰克福”重建计划之一

Siedlung Bornheimer Hang, Ernst May, Frankfurt am Main, 1926-30。 “新法兰克福”重建计划之一

Siedlung Römerstadt, Ernst May & Carl-Hermann Rudloff, Frankfurt am Main, 1927-9。 “新法兰克福”重建计划之一

Heimatsiedlung, Ernst May & Franz Roeckle, Frankfurt am Main, 1927-34。 “新法兰克福”重建计划之一

Großstadt Architektur, Ludwig Hilberseimer, 1927

Weissenhof Siedlung, Stuttgart, 1927-30。德意志工艺联盟的样板房展览

Wohnstadt Carl Legien, Bruno Taut, Berlin, 1928-30。随着经济下行以及住房税补助的失效,社会住房需要增加密度。本项目为单身或不超过一个小孩的夫妇设计,学习了荷兰的功能主义原则

Weiße Stadt, Otto Rudolf, Wilhelm Büning, Bruno Ahrends and Otto Rudolf Salvisberg, 1929-31

Siedlung Westhausen, Ernst May, Ferdinand Kramer et al., Frankfurt am Main, 1929-31

Hellerhofsiedlung, Ernst May, Mark Stam et al, Frankfurt am Main, 1929-32


Großsiedlung Siemensstadt, Hans Scharoun, Walter Gropius, Otto Bartning, Fred Forbat, Hugo Häring, Paul Rudolf Henning, Berlin, 1929-34。各位大师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设计本领,但在布局上没有跳出普通的行列式

Schwarzwaldsiedlung, Hamburg-Langenhorn, 1935-41。由纳粹官方工会下属“新家园(Neue Heimat)”所开发建设的炸弹引信厂配套住房,意识形态保守

Stadt des KdF-Wagens, 1938。大众汽车市,由纳粹官方工会下属“新土地(Neuland)”建设开发,后改名Wolfsburg

“Hausbaumaschine (建房机器)”, Ernst Neufert, 1943。早期对预制建筑的构想

[西德]
Grindelberg, Hamburg, 1948-56。由于空袭的影响,住房成了为数不多西德政府得以顺利成章介入的领域。在基督教的意识形态下,西德的私有产权与私人房东出租房仍然是简单多数,但政府扶持的社会住房建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本项目是空袭重建中较为激进的高层板楼方案,每栋由不同建筑师设计。

HICOG-Siedlung Muffendorf, Hamburg, 1951-2。西德早期住宅塔楼,供占领军居住。英占区以汉堡为中心推进了对社会住宅的支持

Altena, Westfalen, 1952。西德带有保守意味的战后住房

Großsiedlung Gartenstadt Vahr, Bremen, 1954-9。与西德“新家园”下属的“非盈利住房企业”合作开发

Neue Vahr, Bremen, 1956-62。包含多种类型的新开发项目,中心的折面塔楼请来了Alvar Aalto设计


Sennestadt, Bielefeld, 1956-69。西德最早的“新城”开发

Interbau, Hansaviertel, West Berlin, 1957。由西柏林市委托的机构主办的集合住宅展会,每栋由一位著名建筑师设计

Cologne-Chorweiler, Gottfried Böhm, Cologne, 1957-73。由“新家园”开发。随着“回到城市、恢复密度”的呼吁,住宅高度与体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在城市的边缘


Frankfurt-Nordweststadt, Frankfurt am Main, 1959-72

Munich-Neuperlach, Munich, 1961-85。由“新家园”开发,是西德最大的集合住宅项目


Steilshoop, Hamburg。1961年竞赛方案,由U型围合板楼组成。经过多年规划修改后,由“新家园”于1970-8建成


Märkische Viertel, West Berlin, 1963-74。由三家开发公司、33名建筑师完成。特意使用彩色以增加城市“特色”,但在68年运动中遭到了首当其冲的批判

Mannheim-Vogelstang, 1964-74。“新家园”开发中规模较小的

“Alster-Zentrum”, Hamburg, 1966。由“新家园”开发,未建成

“Hannibal”, Asemwald, 1968-73。由“新家园”开发,原方案为一座650m长的超长板楼,但规划未通过,遂改为三座巨型板楼。少有的目前仍具有高人气、高品质的大型集合住宅社区

Darmstadt-Kranichstein, 1968-77。May最后的大型规划项目

Wohnhaus Ideal( “理想住宅”), Fritz Erler-Allee 120, Gropiusstadt, 1966-9。当时西德最高塔楼,Gropius本人参与设计


Joachim-Gottschalk-Weg, Britz-Buckow-Rudow, West Berlin, 1968-9

Emmertsgrund, Heidelberg, 1970-8。由反CIAM的Mitscherlich沿山而建,之后逐渐破败

Sanierungsgebiet Kreuzberg-Süd, West Berlin, 1975-7。集合住宅的重点逐渐转为都市更新与填充

[东德]
Weberwiese, Hermann Henselmann, East Berlin, 1951-2。在东德当局 “我不要美国盒子,也不要希特勒式的营房” 的批判下, 建筑师只得以辛克尔为“民族形式”的依托,将斯大林大道两侧的现代主义建筑全部替换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完成的33套住宅中,有30套分给了工人,剩下3套分别分给了警察、老师、建筑师。后来经核查,每套住宅的建造成本是平均公寓的9倍。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风潮在东德迅速退潮

Strausberger Platz, Berlin, 1953-8。由苏联建筑师设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高层,也是东德短暂的斯大林主义建筑时期

Engelhardstrasse, Berlin- Johannisthal, 1953-4。东德最早的预制板住房项目

Wilhelm-Raabe-Straße 10, Karl-Marx-Stadt (Chemnitz), 1955。东德早期简单的36栋住房,由当地工人住房合作社(AWG)——“单位(Einheit)”小组通过义务劳动建成

Gorbitz, Dresden, 1955。东德早期预制水泥砌块建造的实验田

Hoyerswerda, 1957-75。东德首个大规模工业化建造的居民区,伴随新煤厂建立

Schwedt, 1958-。伴随炼油厂而建成的卫星城,完全与老城分开


Halle-Neustadt, 1964-8。东德规模最大的卫星城,同时有东德最长的板楼

Fischerinsel, East Berlin, 1964-9。在东柏林城区南侧建造的大型板楼

Prager Strasse, Dresden, 1965-70。由于德累斯顿受战火轰炸严重,因此本项目成为了少有的在城市中心开发的大型板楼

Johannesplatz, Erfurt-Nord, 1966-72

Leninallee, 1960-70s。沿斯大林大道出主城区后,沿街两侧建设大型板楼


Leninplatz, East Berlin, 1968-70。为1970年列宁100周年诞辰献礼之作。两德统一后,列宁雕像于1991年被移除

Neubrandenburg, 1973。在1971年的东德党代会上,昂纳克宣布要在1990年以前解决住房问题。苏联的预制板楼系统开始被引入。70年代初,由德累斯顿科技大学自主研发WBS 70预制板系统,并在新勃兰登堡得到首次应用

Heckergebiet, Karl-Marx-Stadt (Chemnitz), 1974-8


Rostock-lichtenhagen, East Berlin, 1974-6。预制板楼小区。东德并入西德后的1992年,以此为中心爆发了反移民的暴乱


Berlin-Marzahn, East Berlin, 1977-86。据说是欧洲最大的集合住宅区, 包含了数个时期建设的不同小区。1978年,昂内克在此纪念东德的“第一百万套住房”。1979年独立建区,1986年分出Hellersdorf区


Rostock-Schmarl, 1976-84。通过专门的预制板设计,以现代的方式呼应红砖哥特(backsteingotik)的地方性


Arkonastraße, Berlin, 1984。80年代后,包括预制板在内的住房重点转向中心城区的改造与重建。东德的“第二百万套住房”便是在一座翻新的旧群租楼里

Behmenstraße, Iris Grund, Neubrandenburg, 1985。女建筑师将特别设计的WB85预制板用于老城区的重建与改造,并使其符合首层商铺的用途

Nikolaiviertel, Berlin, 1985。将特别的预制板山墙用于柏林老城区的风貌建筑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30 09:47:26
-
叡山正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10 09:19:08
-
Jw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15:43:16
-
HSI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15:22:05
-
亘亘 转发了这篇日记
上一次去柏林玩儿随机加入朋友去了讲解Hansaviertel的tour还看了Taut的社会住宅,没错那时候还没正经上班,现在休假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待着。。
2024-11-02 10:59:56 -
卒姆不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9:47:04
-
竹久夢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8:09:09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0:53:02
-
与英雄为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0:42:37
-
Wal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0:38:41
-
蕉下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2 00:32:46
-
远古超萌武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1 23:58:53
-
W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1 23:33:56
-
冰岛吟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1-01 23:31:39
离净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25.南美洲 (25人喜欢)
- 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24.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21人喜欢)
- 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2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7人喜欢)
- 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22.中东-北非 (17人喜欢)
- 世界现代集合住宅档案——21.印度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