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写那些人性与温柔的瞬间——淯水吟
整个十月份过的堪称焦头烂额,就快要心力交瘁了。前天终于忙完之后,发现是10月30号,金庸先生的忌日。今天是11月1号,是关羽的扮演者陆树铭老师的忌日。前两年《三国演义》的作词人王建老师也走了。一个个伴随着我成长,印在脑子里的形象,渐渐都真的定格成了鲜活的面容。前几年金庸先生的忌日,我还会发些什么。今年也没有想发了,总觉得该说的已经都说了,记在心里就好了。其实生命中很多人都是这样。是过客吗?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过我,有一些还是一生的影响。一句过客总感觉不足以概括他们对我的意义。是永恒吗?可他们来过又走了,带不走一片云彩……大概只有对于一些瞬间的记忆,会刻在脑海里,刻在心上。回味的时候不光是回味某个瞬间,而是回味曾经感受过的动容,告诉自己那些感动不是假的,那些感动依然还在……
于是想要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瞬间,因为文字可以是永恒的。说来也巧,昨天随机点开了一集《三国演义》,就看到了宛城之战。其实我一直觉得,老版的四大名著堪称艺术品,一大原因就是他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翻拍,还带了极高的人文情怀。很多片段,包括对原著的改编,都甚至可以说是温柔的。相比于原著和历史的冰凉,我感受到了一丝温情脉脉,这是透过原著触摸人物时最难得到的共情,最好的例子在我看来就是淯水吟这一段,以一个作为棋子、也是弃子的张绣婶婶邹氏的视角,唱出乱世中女子浮萍般的命数,将士草芥般的命途。
其实不用纠结贾诩这个计谋能成功的原因。琴声响起,典韦望着烈焰,好像预知了一些结局。身为主帅,强占人妻,还是张绣的婶婶,这大概本身就不是什么好兆头。不是栽在这一次,也会栽在下一次,只不过这一次后果特别严重,超出了预料罢了。以邹氏的视角唱出这首歌,也是问一问自古以来惯会说红颜祸水的人们,你们听一听,这哪里是红颜祸水?这分明是红颜薄命,身不由己。
我本飘零人,薄命历苦辛。离乱得遇君,感君萍水恩。
这哪里是邹氏唱给曹操的?曹操至于邹氏,哪里会感念什么萍水恩?感君萍水恩的,是当时镜头切到的典韦,是当时所有渴望乱世得遇明主的人。顾贞观说,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飘零日久的人,最渴望的,是一个归属感。可以是回家的那一刻,也可以是得遇明主施展抱负的那一刻。只是在乱世中,这些都只是奢求。所以遇到了,便会用一生去报答。
君爱一时欢,烽烟作良辰。含泪为君寿,酒痕掩征尘。
从邹氏的角度,君爱一时之欢,我只能含泪为君献上一曲。我能说什么呢?我说什么又有什么用呢?一个女子在当时有多么无力。征战天下,那都是男人们的事情,跟她有什么相关?从典韦的角度,曾经以为得遇明主,愿意为之征战沙场。那人却错在烽烟未平之时贪图良辰美景,那是一个男人的无能为力。
灯昏昏,帐深深。君忘情,妾伤神。 一霎欢欣,一霎温馨。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
一时之间,战火四起。曹操仿佛从梦中惊醒,可是典韦已经身死,邹氏也完全并没有想过求生,而是一心求死的样子。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淯水之滨埋着曹操的爱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可有人知道邹氏埋骨何处?一缕香魂无处归,张绣使出这个计谋便没有想过邹氏的死活,曹操更是会归责于她而不是自己。一个无力求生也无心求生的女子,死于乱军之中似乎是唯一合理的结局,可是老版《三国演义》一句“明日淯水头,遗韵埋香魂”,从还给了我们一丝希望,希望她尸骨埋于淯水,香魂得有所归。细想想,不过是一个温柔的梦罢了……
在宛城之战的下一集,淯水吟又出现了一次,在曹操第二次征张绣之后。再次途经淯水河畔,看到墓碑白幡,曹操想起了上一次,又好像听到了邹氏当晚的歌声。“谁解琴中意?谁怜歌中人?”曹操的祭奠与哭诉,我相信很大一部分是真心的。他是真心悔不当初。后悔轻信张绣,害死了长子和得力助手。曹操也是一个痛心于百姓苦难的人,不然很难写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只是他也会犯错,犯错也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比如上一次在宛城,比如对王垕的冤杀。他心里可能有一瞬的怜惜,只是这些都会给他自己让路,所以这些人只能牺牲了。邹氏呢?谁解她的琴中意?谁怜她的歌中人?怜她的,只有这一首淯水吟。
妾为失意女,君是得意臣。君志在四海,妾敢望永亲。 薄酒岂真醉,君心非我心。今宵共愉悦,明朝隔远津。 天下正扰攘,四野多逃奔。须臾刀兵起,君恩何处寻。 生死在一瞬,荣耀等浮云。当君凯旋归,能忆樽前人。
其实全曲还有几句,剧里一直没有唱出来。生死只不过一瞬,荣耀仿佛浮云。当君凯旋,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想起当初的樽前之人就够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王霸雄图,总是用万千枯骨堆积而成。歌中的典韦,曹昂,曹安民,后来的郭嘉,荀彧,万千将士,芸芸众生,都成了樽前之人。不知道在曹操荣封魏王的时候,万千荣耀加身的时候,独坐灯下还能不能忆起当初这些身边的人?就当他能吧,证明这些人没有看错明主。至于邹氏,就让千年后这曲淯水吟来祭奠她这个身如浮萍的可怜女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