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民国文献资料丛编)(全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pdf
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民国文献资料丛编)(全9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pdf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年: 2013-6
本书收入民国时期以刊发旧体诗词为主的刊物三种:《诗经》(共六期)、《民族诗坛》(共二十九辑)、《雅言》(共四十四期)。其中多为当时诗词名家之作,是研究现代旧体诗词和相关刊物的重要资料。这三种期刊是均由相应诗社编辑,可以视作“清末民国诗词结社文献”系列的一种。因为都较有特点,先行汇集影印,希望对现代文学界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出版說明
爲了方便學界對民國時期舊體詩詞和相關期刊的研究,我們選了以刊發舊體詩詞爲主並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三種:《詩經》《民族詩壇》和《雅言》。下面依次作簡單介紹。
一、《詩經》
上海大夏詩社編輯,封面題字爲馬公愚集《尹宙碑》,創刊於一九三五年二月,至一九三六年四月共出版六期。大夏詩社是上海大夏大學的社團組織,由在校學生锺朗華發起創建,成立於一九三四年,《大夏週報》有相關的報導。主編鍾朗華(1909—2006),四川自貢人。抗戰時在五戰區孫震部任少將文職。抗戰勝利後返鄉從事教育工作,後於蜀光中學退休。民革黨員,自貢市政協原文史委委員。自貢市詩詞學會顧問。著有《己生詩草》《泡沫存稿》等。
《詩經》雜誌每期的《編後》,簡單記録了詩社和社刊的基本情況。鍾朗華發起詩社,“原想集合幾個興趣相近的朋友課餘時互相研究”。刊物依靠“募股”的辦法集資出版,認股者包括詩社中的學生,還有一些師長。在辦到第三四期合刊時,大夏詩社宣告解散,但刊物仍繼續刊行。詩社裏比較熱心的有李懲驕、王廷熙、袁愈荽、劉策華等大夏大學的學生。在創刊號的《編後》,編者認爲,把新詩舊詩截然對立起來,並將新詩歸爲進步,把舊詩歸爲落後的做法存在偏見。他認爲,“詩本是生的靈動,靈的叫喊,真情流露的結晶品”,祗要用適當的章句,自然的音韻,豐富的情感,自然寫出,則無論白話文言詩,都是完美的詩。編者由此宣稱《詩經》要“捉住現實,歌唱新的意識”,力圖在“高深過於高深,通俗過於通俗”之中,“找出一條生路”,“無論是深奧的文言,通俗的白話,紳士們的吟詠,販夫走卒的歌唱,都願意虛心地去研究。”《詩經》雖然聲稱爲雙月刊,但並不是每期都能按時出版。
雜誌大致分爲文言詩、白話詩、詞曲、歌謠、譯詩幾個欄目,其中文言詩和詞曲每期占三分之二左右的版面,白話詩占六分之一左右的版面,譯詩和歌謠很少。比較特殊的第二期,將白話詩排在了最前面。文言詩詞曲多唱和之作;白話詩與歌謠則關注時局,關注下層民衆的生活,關注女子和兒童的命運問題;譯詩僅寥寥數篇,且並非每一期都有。從作者來看,除了社內師生,還有陳衍、趙熙、陳柱尊、黃侃、林思進、柳亞子、馬公愚、王蘧常、夏敬觀、龍榆生、江亢虎、冰心、田間、李劼人等等,可謂陣容強大。
下载QQ 3560640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