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游|观察荷兰对中国的凝视:Made in China@Wereldmuseum Rotterdam
Wereldmuseum(世界博物馆)
在开始参观之前,我并不了解世界博物馆到底是什么组织。光看名字会让我联想起22年春天频繁摆放的柏林Humboldt Forum(洪堡论坛),毕竟当欧洲人讨论世界话题,例如世界音乐、世界大同,多半意味着他们要开始居高临下地宽容地舍得低眼看一看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了。

2017年,鹿特丹这一家开始了和阿姆的Tropenmuseum (热带博物馆), Berg & Dal的het Afrika Museum (非洲博物馆) 以及 莱顿的Museum Volkenkunde (人类学博物馆?)的合作,创建了het Nationaal Museum van Wereldculturen (NMVW)。2023年,我猜测是因为名字殖民色彩太过浓重,Berg&Dal的非洲博物馆结束运营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现在在阿姆斯特丹、莱顿和鹿特丹都有出现的三家wereldmuseum。
博物馆一共有五层楼(中国语境下的)。一楼是互动空间,二楼是常设展览,讲述鹿特丹的殖民历史,三楼四楼是特展,五楼是活动空间。

因为时间匆匆,没有很仔细地看殖民历史这一块,但是注意到了maastunnel附近的海洋乐园的邮票。Maastunnel是我刚来荷兰时无意间骑车经过的一条过江隧道,里面的装修风格还停留在一百年前。后来听朋友介绍才知道原来算是个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地标。旁边有一座宏大的中国古典装潢风格海洋乐园,就是中国商人最早来荷兰经商时留下的酒店与饭店的集合体。对面的公园还有一个小亭子叫丹华亭(鹿特丹+中华),记录了鹿特丹作为最早和中国城市缔结姐妹关系的城市的这段历史。

展览除了很多一手史料之外,还有上个世纪到现在一直持续着的移民艺术家的展陈。比如这件作品就用永远无法完美契合的一块拼图来象征自己作为二代移民在鹿特丹破碎的身份认同。

糖是Réunion(留尼汪岛)的主要出口产品,留尼汪岛是法国在印度洋的海外省,也是殖民种植园制度的遗产。在留尼汪岛长大的设计师亚辛•本•阿卜杜拉 (Yassine Ben Abdallah)研究了如何在没有证明其存在的物品的情况下讲述奴隶和契约仆人的历史。当本•阿卜杜拉塑造消失的工具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谁的遗产和历史应该在博物馆中得到保存、讲述和永垂不朽?
Made in China缘何而起
终于来到三楼的展览,发现除我之外真的都是白人观众。看了导览语了解到Made in China是wereldmuseum对于手工艺的研究项目的第一个case study,展期会从10月中旬一直延续到25年8月。

走进展厅首先是一个很大的沉浸式空间,轮番播放中国非遗的一些技巧。覆盖面倒是还蛮广,有义务、景德镇这种国际闻名的劳动密集hub,也有一些竹编、苗绣这类西方可能暂时还没有关注到的中国技巧。我很不争气,看到这一部分就有点鼻子发酸了。总觉得还没有好好探索完属于我的土地的文化,我就被甩来欧洲开始新生活了。

在有了大概的图像作为视觉上的背景知识后,策展人提供了一条时间轴给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参观者们一个大概的时间上的概念。看到兵马俑和长城同时出现,我想,古代中国真的很伟大,不断地创造人类奇迹。

在长长的时间轴里,这个玻璃制品的尺寸大得尤其显眼,也的确是唯一一次西方的出现。我非常怀疑评论里说的玻璃是从西方传入古代中国的这个说法。果然这一点是有争议的,1965年中国也有出土商周时代的玻璃制品。不过可能展览想表明的是更精进的玻璃制造技艺吧。

接下来的空间介绍了中国各地不同的见长的技艺。比如这个就是广东的水彩画,色彩艳丽。在这个展厅没有很多时间上的叙事,更多的是地理上带来的工艺多样性,真的好美啊,每一件都。

之后就是中国出口海外的一些商品,但依旧带有中国本地的文化色彩。比如这件国际象棋,国王和将士的形象就还是中国古代的那种。还有很多出口东南亚的色彩艳丽的工艺品,也有给南亚的纺织品,我总是控制不住地想起《潮汐图》。

很喜欢最后结束的这段引语,因为最近真的很想要成为刻板印象里智慧又勤奋的中国人。
手工艺人在中国
这一块从文房四宝开始,介绍了很多样的中国手工艺人的传承。我看到官网有这些纪录片的完整视频,但还是很推荐去现场摸一摸这些器具。






很有意思的一个空间是一条狭长又漆黑的走廊,右边是突兀的兵马俑,左边是学习汉字的一个互动装置。汉字也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个创造被陈列在展览中。我们独特的象形结构让整个交互过程非常地具像化,好自豪。
发展的代价

果不其然,在眼花缭乱的展示后荷兰人开始替我们反思。看到许立志的诗出现我就知道大事不妙。这一板块开始探讨制造业带领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很重要的角色后,我们国内的劳动人民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印象很深也是觉得很新颖的是一部记录中国圣诞村的纪录片。这个小村庄成为了出口圣诞周边的重要产地,全球三分之二的圣诞用品都从这里出口。村民因此收到了很多订单,每天都可以工作。很独特的景观就是在一个并不过圣诞节的遥远的东方小村,反倒是一年到头都有圣诞的红与绿,像是每天都是节日。

再往下走,果不其然地看到了山寨。很惊讶地发现山寨在这里的叙事是一种创作过程中必需的练习,并且二次创作也是创造力的体现,这点我完全同意。想起了五月在浦东美术馆看的普拉多的《蒙娜丽莎》,临摹和原作的艺术价值到底该如何界定,根本就是一个可以持续探讨的话题。

本科很多教授来上海几年了,还是很喜欢拍下街上这种山寨的名牌衣服。其实我也很喜欢看,shanghaiobserved也经常会发。我总觉得这是对资本主义话语权一种挑衅的消解。去除品牌效应以后的这些纺织品到底还值不值得这个价格?panpan在大二的时候给我们放过levis还是supreme在纽约自己做自己的山寨品,也很有趣。这个问题留给品牌去思考吧!
Made in China在2024年

这一件艺术品就是made in china的封面feature作品,由十几位在荷兰的中国艺术家组成的郁金香创作小组制作。

感觉很有意思的是顶楼的workshop空间。虽然大多数是亲子参与,但是我还是厚脸皮的完成了两件手工艺品的制作。一个是用折纸艺术模仿苗绣,因为纺织品毕竟还是成本比较高。一个是用刻着鹿特丹城市地标的印章敲出现代版的水墨画,呼应展览最后一趴用现代黑白摄影模仿水墨画的上海艺术家Yongliang Yang。
和staff聊了几句天,她们说这个workshop是博物馆的运营方策划的,和策展团队没有多大的关系。那这样看来小红书帐号应该也是博物馆在运营。很有意思诶,看着tiktok的视频教程,用日本origami的纸来做苗族的手工艺品,很难说这到底是文化挪用还是文化创新。

一直到最后我都很难定夺到底对这个展览是推荐还是不推荐。一方面,我的确看到亲近的文化符号就开始感动落泪;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挪用的争议又放在眼前。但是在workshop的时候,我遇到了也是同样从代尔夫特来看展的一家中国人。他们七八岁的女儿要完成学校的中文课作业,在到处采访这个展览的观众。我作为唯一一个Chinese speaker接受了采访,我说还是最喜欢对于古代技艺的呈现,因为不止停留在最世界闻名的那几种。
女孩的妈妈和我说,很多荷兰当地人都更喜欢讲述中国现代手工艺制作者的板块。因为在来参观之前他们对于made in china这个短语的印象可能就是廉价、压迫劳动力、质量差。但是经过这个展览他们看到了很多年轻手工艺者在以多样的创新方式来传承传统技艺,刷新了一些认知。我突然就决定了,我要推荐这个展览给我的荷兰同学们。中国的故事交给中国人来叙说可能的确一直会有新的想要讲的,不被满足的地方。但是如果这个展已经能让一批原本有浅浅偏见的西方观众改变一些,那就是值得推荐。
© 本文版权归 onthewaaaa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onthewaaaa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泛游|杜塞尔多夫K20,小野洋子的音乐、艺术与人生实践 (1人喜欢)
- 泛游|乌特勒支音乐钟博物馆 (2人喜欢)
- 关于我未来的十种出路。 (6人喜欢)
- 听,烟花在你背后燃起 (3人喜欢)
- 在柏林的一个周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