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目的
读书笔记
不做读书笔记的直接后果就是读了就忘。一本书读了,犹如大风吹过,没留下任何印象。忘了再读,读了再忘,就像西西弗斯一样陷入死循环。这是因为读完没有思考,没有经过加工处理,没有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结合。
读书不能简单的摘抄,在书上划线,这些都是无用功。每次看完一段话,就合上书,复述一遍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你要做的不是识别,而是回忆。你要学会如何调用脑海中的知识。
读到的东西要和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为什么有些人能记住那么多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想通了。哪部分同意,哪部分反驳,同意的部分如何补充自己,反驳的部分错在哪里,就好比从几种不同的角度,用勾子勾住它。然后你就把它吸收了,它成了你的一部分。
除了读书笔记以外,笔记还有其他的作用。
思考的工具
读费曼的传记,他说笔记不是思考的记录,笔记就是思考本身。笔记就是具象化的思考。
日常信息结构是混乱的,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人的表达也常常如此,语句之间全是啰嗦,自相矛盾和词不达意。国内没有发邮件的习惯,喜欢开会和口头传递讯息,信息效率低下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而写作就是对信息的清洗、拆解和梳理。我们把输入的信息梳理成树状结构,然后用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是思维的训练,而笔记是写作的基本功。
笔记是基本功
基本功决定上限。楼层越高,地基就要挖得越深。一切创造性的活动到了后面,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运动、编程、弹琴、写作无不如此。
写作的基本功就是建立个人笔记系统。包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一个概念,如何理清脉络结构,去除重复冗余,把知识模块化、结构化。等写文章的时候,稍微排列组合一下就OK了。
如果积累到话题全覆盖,随心所欲想到哪个点都是一段漂亮的话,那么自然就无所不能,横竖随便写了。如果你平时有做笔记,记录自己的想法的习惯,那么写文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你会不断被自己过去的脑洞惊艳。
相反,功力不够就容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cover不了长篇,有佳句而无佳章。
笔记是聊天提词器
现场表达非常依赖事先组织语言。我有个常用的技巧,就是事先把要讲的东西写下来,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形成短期记忆,讲的时候就比较流畅。另外讲到一半忘了的时候,瞅一眼就可以继续说下去。
聊天中有了灵感和联想,也可以用纸记下来,这样就不容易抢话,各说各的。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故意抢话,而是脑力不足,不说出来几秒钟就忘了。笔记相当于一个外挂内存,增加你大脑的信息带宽。
在读书会这样需要顺序发言的场合,你可以名正言顺的低头写写画画,准备你稍后的发言。而正在发言的人也不会太感到被冒犯。
生活习惯
查看自己过往的记录,常常会为自己的大意和健忘而感到震惊。我们会经年累月的陷入同一条河流而不自知。
人是容易遗忘的动物。我们不但会忘记,而且会忘记自己曾经忘记。而『记录』就是人类对抗遗忘的工具。对于生活中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随手记录,就能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当旧病复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复习一下前车之鉴,看一看上一次问题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处理的。
比如睡眠习惯的问题。自从用了苹果手表,自动记录睡眠状态,就可以经常复盘自己的睡眠习惯,哪几天睡得好,哪几天谁的不好,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很容易对症下药做出调整。
应对复杂系统
实际问题往往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答案,只能慢慢调整摸索。具体情况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次有用的,下次未必就有用,对他有用的,对你未必有用。很难拿出一个通用的、一劳永逸的,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只能见招拆招,随机应变,果断试错,及时总结。所以记录就很重要了。
比如健身。除了个人努力因素,还要考虑到个人兴趣,饮食习惯,工作强度,家人支持,健身房条件,伤病抵抗度等等等。并不是简单的努力就能出成果,而是要在各个因素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厢情愿的长期计划经常会起反作用。这时候最有用的做法是记录,进行临时性的调整,用简单的随机梯度下降的做法,一点点趋近目的,效果会比较好。
情绪管理
情绪是一种固化了的自然冲动,让我们面临危险时更快做出反应,更容易生存。有了情绪,野外遭遇一头熊的时候,我们就能不假思索,撒腿就跑。
然而情绪并不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应激反应。当我们接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一些人会产生逃跑冲动,装作没听见或不愿意承认。另一些人会热血上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现代社会的刺激信号太多,太复杂,需要慢下来,客观理性的分析,需要钝感力。而我们并没有进化出能够与这种复杂环境匹配的决策机制。
记录就是对大脑决策机制的后天训练。记录是理性的思考,和情绪保持距离,而不是被应激反应所驱使。遇到问题慢下来,查阅笔记,就能从自动驾驶的状态脱离,给自己思考问题的空间和耐心。记录是用日常数据来训练自己的决策模型,是把情绪习性反应的黑箱变得透明,变得可控。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当我们对一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常会产生有意思的想法。如何把这些零星的想法整合成一篇文章,或者说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
但这实在令人头疼。想法和想法之间总是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而且想法越多,需要弥补的知识盲点也就越多。想法之间容易出现重复,想法的表达也容易变的冗长。
既要把事情讲清讲透,逻辑自洽,又要高度概括,挖掘现象后的形成机制,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作。
我目前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先写个框架,然后逐步推进,慢慢完善,想到一点就写一点,记到笔记里,慢慢把整个拼图补全。
这样的好处,一来是提高了文章的拓展性。今天的每一点思考,未来都会成为文章的一部分。二来是提高了文章的质量和信息密度,把定期生产交付的快销产品,变成持续更新迭代的长期项目。当然这对耐心的要求也要更高一些。
但这都是值得的。说到底,阅读和写作就是一个向外拓展和向内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从来就没有完成的画作,只是画家不再去画而已。
如你所见,这篇文章也是这么来的。
孙道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情绪的角度看问题 (1人喜欢)
- 倾听就是给予,表达就是获取
- AI接管了重复性工作,但人类仍然负责掌舵
- 为什么你一定要试一下Gemini
- 读报偶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