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伊秉绶是隶家正宗,他的作品,无体不佳!
沙孟海先生曾说:“伊秉绶是隶家正宗,康有为说他集分书之成,很对。其实,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出篆书是他不常写的外,其余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他的隶字,早年和桂馥同一派的,后来他有了独到之见,便把当时板滞的习气完全改除,开条清空高邈的路出来。他是用颜真卿的楷法写隶字的,但同时,他也用隶的方法来写颜字;用隶的方法写颜字,真是师颜之所师,'此秘待我发',他可以自豪了。”

沙孟海先生对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高度评价,不仅揭示了伊秉绶在隶书领域的卓越成就,还深刻指出了其书法艺术中蕴含的变革精神与独到见解。在探讨这一评价时,我们有必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伊秉绶的书法艺术,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全面理解沙孟海先生此番言论的深刻含义。

首先,伊秉绶被誉为“隶家正宗”,这一称号绝非空穴来风。他的隶书作品,无论是用笔的沉稳厚重,还是结构的严谨端庄,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康有为称其为“集分书之成”,确实是对伊秉绶隶书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伊秉绶的隶书,既继承了传统隶书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隶书作品,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沙孟海先生特别提到,伊秉绶的作品“无体不佳”,这是对伊秉绶书法艺术全面性的高度赞扬。除了篆书之外,伊秉绶在行书、草书等其他书体上的造诣也颇为深厚。他的行书流畅自然,既有颜真卿的雄浑大气,又不失自己的灵动飘逸;他的草书则奔放不羁,笔走龙蛇,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无不彰显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在隶书方面,伊秉绶早年的作品与桂馥有相似之处,都受到了当时书坛风气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板滞的习气。然而,伊秉绶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打破了这一局限,开创了一条清空高邈的新路。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伊秉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更展现了他敢于突破传统、追求卓越的勇气和精神。

沙孟海先生还提到,伊秉绶是用颜真卿的楷法来写隶字的。这一融合,不仅丰富了隶书的表现手法,更赋予了隶书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同时,伊秉绶也用隶的方法来写颜字,这种跨书体的融合与创新,无疑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成功探索。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用隶的方法写颜字,真是师颜之所师,‘此秘待我发’,他可以自豪了。”这种跨书体的融合与创新,不仅展现了伊秉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更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伊秉绶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除了他个人的天赋和努力之外,更离不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他深知,书法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运用,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和表达。因此,他在书法创作中始终秉持着“以书载道”的理念,将个人的情感、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其中,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此外,伊秉绶的书法艺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新精神和独到见解,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正如评论家王进玉所说,许多书法家在学习和研究伊秉绶的书法艺术时,都深受其启发,从而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和理念。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正是书法艺术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源泉所在。

综上所述,沙孟海先生对伊秉绶的高度评价,不仅是对伊秉绶书法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创新精神、独到见解和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伊秉绶的书法艺术,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和技艺的精湛,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他的创新精神和独到见解,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使得书法艺术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珍视和传承这种精神,不断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胡旭)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