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1104)房前屋后与小巷人家
不知道到今天(11.4)为止,小巷人家更新到第几集了,也没有连续看: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会员。但这不影响微博一直给我推CUT,而我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的设定就是我不“敢”去看的,跟自己的情况有点过于接近了,有些事过去了几十年,爱也好恨也好,情绪好不容易淡了,便不愿意再去揭开。
话虽如此,但也是真挪不开眼,因为那属于我们小时候的记忆,被“原样”复活在眼前,看这样的剧集,好像重温童年。
闫妮的演绎,不禁会联想到十多年前另外一部家庭剧《房前屋后》,是《武林外传》原班人马,都是熟脸。情节还能记个大概,印象最深的,是闫妮作为女主人对生活开支的一点一滴的记录,好像有一个情节是十几年/几十年后晒账本,一笔账就是一段生活一份回忆。如果真实生活中也有人这样记录,那妥妥是部“百姓历史”“经济变迁”。
有一次,偶尔和妈妈聊起来,说到生活中记账这个事。她说在她看来也没有必要,生活琐碎,没有必要每件事都去记住,大事抓好,小事放手,方向别错,日子总会越来越好。
妈妈说这话的时候,是很自信的,因为她用一生去诠释了这句话是真理。
前面说到小巷人家的故事设定跟我的成长经历很像,我便养成一种“去隔离”的下意识。隔离亲近,也隔离厌恶与憎恨,时刻去准备最坏的事情会发生。赵先生问我,这种隔离有效吗。我答不出来。我只觉得做了些准备,让老家的人和事与自己的牵绊少一些再少一些,却不能说“有效”。
有没有效,需要验证。而我,还没有机会。
此时此刻,我意识到,我好像并不期待“验证的机会”。
我试图的隔离,也许什么都没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