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现实:你的想法如何塑造你的世界
遇到同样的一件很小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嘻嘻哈哈地面对,而有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冒犯了,而变得怒不可遏。
有位学员提到自己特别容易对人产生敌意。她总是怀疑别人对她怀有恶意,对他人的言行极为敏感,这让她常常感到不开心。某次,她在公司附近的餐厅看到一位同事,便向对方挥了挥手,但对方并没有回应。她因此认为同事很高傲、看不起她,这让她难受了好几天。
于是,工作中,她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不理会那位同事。其实,那位同事当时并没有看到她,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证实。她差点又在职场上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尽管她也能意识到自己想多了,但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克莱茵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提到,儿童在早年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每个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方式。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们势必会和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我们早期的关系经验,就像一个个模版一样,被内化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保存在潜意识深处。
内化,是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经验,并将经验变成自身一部分的过程。我们早期所习得的关系经验,与他人的交往模式,这些都会内化到我们内心深处,并影响未来的人际交往经验。
有位朋友分享了她的经历。在一次聚会上,她认识了女生小A,她夸赞坐在对面的小A的眼睛很好看。然而,小A并没有表现出开心,反而显得有些不自在。
后来,在与小A熟悉后,她们才偶然提起了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小A告诉她,当时听到赞美时,心里却觉得对方的认知有问题。因为小A完全不认为自己的眼睛好看,因此她只觉得别人可能是在带有敌意的嘲讽她,或者是虚情假意的奉承。
朋友认为,小A整体形象不错,性格也很好,她的优点非常明显,但却一直生活在负面评价的阴影中。甚至对外界的好评,她也将其视为敌意的攻击。小A没有真实地看到自己,因此也无法如实地看到他人。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往往也会认为,外部世界会如何地看待他。我们的内心自我认知,是对过去经历的内化。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象并预期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而激发曾经遭受的痛苦、恐惧和焦虑,这就导致我们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例如,有些女生总是忍不住怀疑男友对自己的爱,觉得男友的关注不够;又或者,她们始终无法建立亲密关系,不能、不敢去爱他人,或接受别人的爱。在亲密关系中,怀疑充斥着她们的内心,既怀疑对方,也怀疑自己。
这背后,很可能是早年经历过被抛弃的创伤,导致她们对获得爱的信心不够或没有。因为对关系的不自信,她们害怕无法面对亲密关系可能带来的伤害,因此发展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疏离和逃避。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不受伤害,却也将自己推向了孤独的牢笼。
还有位读者说,小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父母一直盯着。父母对他有特别多的干涉,很少有让他做决定的机会。他常常觉得自己是不能有任何的想法和选择的,自己就好像是父母意志的延伸。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按照爸爸意志的来进行,完全没有的选择空间。若不遵循父亲的想法,父亲就会打骂他,威胁要断绝父子关系。
如果说父亲是物理控制的话,妈妈就是法术攻击。妈妈会在他面前表现得很受伤的样子,在他面前哭泣,说自己没用,教不好孩子等等。如果不听妈妈的,他就会产生极大的内疚;但是听妈妈的,又会让他非常难受。这给他构成极大压力。
这种成长背景,让他在成年后对任何形式的干涉都变得异常敏感。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就是他的生活总是会受到别人的干扰和控制。这种信念让他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高度警觉状态,随时准备防御那些他感知到的“入侵”。
有时候,女友的一句问候,他都会觉得对方在干涉他,他也很容易因此发脾气。某天晚上,他在家里加班工作。女友轻轻走进书房,关心地问他是否需要咖啡。这个举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伴侣间的关心,但却触动了他的敏感神经。他突然感到一种被控制的恐惧,觉得连在家中都无法自由地呼吸。那一瞬间,他的情绪迅速升起,他大声地拒绝,并让女友不要来打扰他。女友也被他的反应吓到了,她只是出于好意,却被男友的反应吓到了。
其实,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因为那一刻的事件,而是因为他的内心早已积累了太多的压抑和不安。他的内心有一个信念,认为自己总是会被干涉的,因而也会认为外部世界会对他有种种的干扰。
冷静过后,他也能反思自己的反应过于激烈,但他却无法控制这种冲动。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渴望亲密,另一方面他又害怕失去自我。
你如何看自己,也会以为别人如何看待你。即使他人根本没有这样想,你也会觉得,一定就是这样。于是,你可能就正在创造一个带有敌意的现实环境。
如果从最终的结果上看,这是很可能会成为事实的。我们把内心的敌意投射出来,最后别人都想远离这些敌意,以至于你会觉得别人真的想远离你。
这时候,我们需要觉知自己,是不是把他人也视为了自身一部分,并在想象层面觉得,对方应该绝对化地顺应自己的心意。若觉察到了这部分,就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给双方之间的关系一个缓冲的空间。否则,你会觉得他人在故意针对你,而你也有可能因此去针对对方。
除了自我的觉察,也可以在心理咨询中去验证。在咨询中和咨询师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为新的、健康的关系模版提供基础。当我们在关系中越来越了解固有的关系模式,就越能去看待这些模式背后的防御,防御卸下的过程,正是习得新的客体关系经验的过程。
人生中一再出现的某些事情,就像是轮回。心理学会说这是强迫性重复,起初我们总想逃避这种重复,但重复的意义是在于体验和觉察,特别是那些痛苦的部分。当你深刻体验到时,也许还会重复,但痛苦的程度就会减轻,甚至跳出命运的轮回。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什么样的孩子敢成功》《内在觉察》
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
吴在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乖孩子为何突然叛逆起来 (3人喜欢)
- 生而为人,为何总难善待自己?
- 无法表达的需求,会通过行为或症状呈现 (2人喜欢)
- 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胆小鬼(下)
- 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胆小鬼(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