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在循序渐进反而选择背道而驰
因为小红书上看到一位编辑写的一段做选题的经历,我在小红书上写了一篇《关于“地下”选题的想法》回复她,顺便抄录在这里。
其实地下是个好选题。小孩子对于所有她们能接触到的但又无法了解内部的东西其实都会充满好奇,大到地下,水下,太空里,中到轮船潜艇飞机,小到身体,稍微复杂一点的玩具内部。
在目标受众就是这些孩子的情况下,个人认为书的差异性虽然也有外在形式上的不同(折叠,正反反转,立体书等等),但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存在,核心内容(具体介绍的内容,以及通过怎样的文学形式介绍这些内容)的差异性才是最主要的。
对比《地上地下》和《藏在地下的秘密》,你可以发现,虽然都是介绍地下,但核心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不知道这两本销售的如何,但单纯从质量上来讲,还是很高的。
所以如果还是做地下这个选题,那可能需要的还是从核心内容上做出差异,同时让孩子们更喜欢阅读。
那么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其实还是故事,个人认为只靠罗列知识元素的做法形式上往往太过单一,没办法长时间吸引孩子并加深记忆(即使这些知识点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一旦过多堆积了数量庞杂又缺少连接的知识点只会增加阅读负担。这也是即便给大人看,这种形式的书有时候也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什么时候拿出来好像都感觉看过,但又好像没记住啥的情况。
有个小建议是可以从童话故事入手(童话故事里常有进入地下世界的环节),讲讲它们的差异,通过把童书做出横向关联来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然后假设一个情景,让孩子真的跟随某个住在地下的角色(比如某个动物)以新的故事的形式,来发掘地下有趣的内容。把无用的庞杂的知识点去掉一些,让孩子体会一场完整而有趣的地下之旅。
写完上面这一段,我在想,有时候在买书、选书和做书的时候,感觉大家都太希望把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孩子的脑子里,不客气的讲这种做法太过功利,而这种做法也常常让想做好书的编辑感觉无所适从。既然已经被大家诟病的传统教育都能做到循序渐进地教授某些知识,为什么在可以自由选择书籍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去背道而驰呢?
PS:虽然我买书也会对比厚度(内容的多寡)和价格,但阅读效果才是衡量一本书的最高标准吧。 另外,我的建议只是拍拍脑袋想了一下,其实未必靠谱,只当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