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印象 | 杨振中:以当代艺术语言探索敦煌新境

敦煌当代美术馆将于2024年11月11日至2025年5月31日举行“境象敦煌”展览。这是敦煌当代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的首个展览。
在广袤的敦煌大地上,千年的历史与艺术积淀与现代文明交织碰撞,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展览“鸣沙”是艺术家杨振中受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委托,前往敦煌参与艺术驻留的项目成果。历经三个月的驻地创作,杨振中深切地触摸到了敦煌山川的雄浑、历史的深邃与人文遗迹的斑驳,并以他独树一帜的当代艺术笔触,将敦煌的壮阔史诗与凡尘生活的琐碎细腻,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观者精心编织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绮梦。

杨振中的敦煌驻地成果展现了三件作品,分别以录像、声音和装置形式,展现了当代艺术对敦煌传统文化的创新思考与艺术探索。他用一以贯之的当代艺术观念和语言,体现了对敦煌“大”与日常生活“小”的并置与转化。双通道录像作品《鸣沙》以竖屏形式探讨智能手机时代下的视觉文化,通过对比敦煌游客的纪实画面与洞窟壁画的传统卷轴展示,反映文化遗产在文旅产业中的符号化现象;声音互动装置《回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观众朗诵声转化为多样真人声源,形成共振回响,探讨语言本义的消解与群体声音的制造;艺术装置《工具》则是延续艺术家对劳动主题的关注,通过展示54组经3D雕刻与手工打磨的敦煌当地劳动器具,赋予其新的美学意义,引发观众对劳动阶层及其生产关系的思考与共鸣。在本期推送中,我们与艺术家杨振中深入交流,探讨他在敦煌驻地创作期间的心路历程。


Q:杨老师,您之前去过敦煌吗,对那里的印象如何?
杨振中:其实很多年前去过一次敦煌,和家人纯旅游去的。当时是在兰州租车,一路开到敦煌,去了鸣沙山、莫高窟,也去了玉门关,自驾逛了一圈。
Q:这次去敦煌驻地创作和您之前去敦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杨振中:我去了敦煌两次,第一次是和策展人陶寒辰一起去的,我们主要是去感受一下当地的氛围,看看敦煌壁画,找找灵感。第二次去,我就带着摄影团队一起去了,主要是拍摄一些我需要的素材。出发之前我们有过对作品的初步预设,因为这次主要的一件木雕作品跟“工具”概念有关,所以我们出发之前想过敦煌当地的生产工具是不是和南方不一样。也在网上事先查阅了敦煌壁画资料,去了以后发现敦煌壁画中不仅有佛教故事,也有很多生产劳动和生活场景,像百科全书一样。
Q:您在敦煌的这次创作中,有哪些特别的发现吗?
杨振中:这次的创作让我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如今敦煌的旅游产业非常发达,整个城市都围绕着旅游在运转。这次去的时候是七八月,正好是暑假期间,人特别多。去鸣沙山的当天,据说有六七万人的客流量。当时进去也很困难,门口全在排队。之前也听说过一些有关旅拍的场景。进去以后发现,整个沙漠的景点里面就是满山遍野的cosplay,有点像现代社会的一种奇观。当时我就很想拍这个部分,亲眼见到觉得太神奇了。

另外我们本来想找一些工具,所以就请司机带领我们去看看当地的村子。我们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司机一下子都反应不过来,他不习惯,因为旅游已经成了这里的主要产业,来这里的游客,很少会想去看他们的日常或者普通的生产生活。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挺好玩。回想起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一直在纠结我到底去哪儿要做啥,回来以后决定还是把目光聚焦在旅拍的部分。
Q: 在创作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或困难?
杨振中: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在敦煌拍摄时,我们的设备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镜头的脏点需要专业清洗。幸运的是,我们在当地找到了一位旅拍摄影师,他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还给我们讲述了这个行业的有趣之处。这个旅拍行业现在非常庞大,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旅行社和旅拍社。他们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服装租赁、化妆、拍摄和后期修图。女孩们去旅游时,往往会找这样的旅拍团队来记录自己的美好瞬间。

说起敦煌,壁画中的形象例如飞天等,给了我很多灵感。我在剪辑片子时,发现了各种巧合,而这些巧合其实都来源于那些游客对壁画的模仿。摄影师们会教游客如何摆动作,如何模仿壁画中的形象。另外,在剪片子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处于没把握的状态,不知道最终的效果会怎样。不过,现在看来,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不过片子还在创作中,还有一些需要调试的地方。
Q: 杨老师,您这次的声音装置作品是基于AI技术创作的,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想法吗?
杨振中:当然可以。其实这个想法我很早之前就有了,大概是在2006年的时候,我就尝试过一次类似的作品,但那时候还没有AI技术。当时,我与技术领域的朋友合作,尝试用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来实现这一想法。我们尝试将输入的声音进行多种变调处理,但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特别是声卡技术的局限,我们只能实现八路输出,并且这些输出还是模拟信号。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尝试用这款软件将男性声音调整为不同音调时,效果并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而当我尝试用女性声音输入时,原本希望得到的柔和女声却变成了冰冷的电子声,或是听起来颇为怪异的机器人声。尽管当时我们也进行了展览,但效果并未达到我的预期。

这次敦煌驻地项目,让我再次有想要完善这个想法的契机。作为旅游景点的鸣沙山在旺季很“繁忙”。鸣沙山之前的旅游项目有滑沙,现在有一个新项目——万人大合唱。每天晚上,鸣沙山的整片山坡都会坐满了人,有一个主持人会领着大家一起唱歌。比方说一天大概有5到7万人去鸣沙山,晚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在那个山坡上,估算至少也有两三万人,挤得满满的,并没有什么明星或者演出,就是主持人领着大家跟着广播万人齐声合唱,这个场景也很震撼。
最近,我正巧遇到擅长声音AI技术的小伙伴。我们聊了几次,他主动提出可以帮助我实现多年前的那个想法。于是,我们专门为这个作品配置了一台搭载4090显卡的电脑,以进行复杂的AI运算。现在,这个作品基本实现了我的设想。我们这次的作品是通过一个麦克风输入声音,然后通过人工智能(ChatGPT和RVC模型)技术处理,输出十路不同的声音,每一路都是一个AI的声音。这些声音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身份,比如老年女人、青年男人或小孩等。观众可以上台对着话筒讲话,然后这些声音就会从周围的喇叭中传出,形成一种男女老少齐声朗诵的效果,而且是实时输出。
Q:这次的作品和观众有很强的互动性,那作品的现场布置是怎样的呢?
杨振中:我们在现场布置了一个讲台,让观众可以上台对着话筒讲话。整个装置的核心是一群精心编排的喇叭,它们朝向整个空间,形成一种半环绕的感觉。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比如对着某个喇叭,声音都会从前方、左侧或右侧传来,仿佛整个空间都在回应你的声音。其实,这个作品与其他作品的连接并不是那么直接,但我在现场做了一些巧妙的安排。我把自己的一批木雕作品摆成了一个方阵,放在讲台的前面,与这个声音装置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虽然不直接,但观众可以自行感受其中的意味。另外,在展台的另一侧,我还设置了两个屏幕,展示的是一个录像装置。我们是根据场地的动线变化而调整的,观众进入展厅后,首先会看到这个录像作品,然后再走向讲台,体验声音装置的魅力。
Q:您如何看待敦煌当代美术馆的开幕?
期待美术馆将敦煌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成为亮点,祝贺开幕顺利!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11日-2025年5月31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
敦煌当代美术馆(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687号长阳创谷南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