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场共识社区的考察分享会——很重要
上周日参加了茑屋书店的共识社区参观分享会,两位分享者,挠背侠和丁丁,分别讲述了他们在欧洲5个社区的所见所闻,分享了图片、书籍、视频等,并把从当地带回来的巨石阵的石头、生态社区的植物种子分享给了大家。挠背侠重点介绍了意大利的达曼胡尔社区,以及法国龙谷脉的三个社区,丁丁介绍了葡萄牙的塔海拉社区,每介绍一个社区之后,还回答了听众的问题,有举手示意的,也有传递纸条提问的,现场气氛十分融洽,不乏有经营管理、支撑来源等的询问,以及纯粹好奇的问题。
介绍过程中,采用了手机连接大屏幕电视的分享方式,部分照片竖着拍摄的,部分横着拍的,横拍的放映时部分铺满了屏幕,部分因为方向的问题旋转了90度,横拍的变成了竖向播放,表现了分享者的宽松和自由性情。播放的过程中挠背侠会查看自己的时间和分享的图片进度,确认分享的时间长度控制在预定的时间内,显示着对听众的时间尊重感。意大利的社区分享了大约30分钟,龙谷脉的三个社区分享了大约40分钟,葡萄牙的大约30分钟,加上最后还介绍了日本的一个社区,以及一些相关的闲聊。
这场分享会带来了很多值得一提的内容:
1.分享者公开组织并声明分享是免费的。限制了名额30人,每个报名的人会通过添加微信再拉进微信群的方式加入团队,后来说超过了30人,最后通过了50人。实际我更倾向于收费,因为些许收费会让听众有珍惜感,但看到听众的素养和融入感后,发现自己多虑了。
2.告知听众茑屋书店需要大家买一杯饮品。但是声明不强迫,是书店单方面的要求,不是主办方的要求。另外帮大家争取到7折的优惠。我到店的时候,店员主动问是不是参加分享会的,确认后主动告知可以打7折。
3.分享者挠背侠用一种观察者的态度重现了参观和了解到的内容。没有加入个人的评价,持有一种相对中立的态度,不管是社区的创建理念、作品、灵性产品、绘画、艺术品、建筑的繁简、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态度等等。这种中立的观察姿态也体现在三联读书公众号的采访文章里,每次看到会有一种熟悉的客观感。
4.分享者丁丁使用了夹述夹议的感性方式重现了参观的内容及其对她个人的冲击,并介绍了一些她的出行技巧。世界很大想去探索,要做的就只是简单的先迈出一只脚。
5.分享者没有使用ppt、也没有使用话术或技巧。就像我们自己在家里共享信息一样的方式,一边滑动手机屏幕,一边放大,一边尝试看能否播放声音,一边根据观众的建议找了麦克风,站到屏幕前观众中分享,让大多数人听的清晰。这种简单凝练已经很久没有在ppt漫天卷的职场风气中看到了。
6.共识社区的理念。有的社区共享资产,有的共享文化和信仰,有的共享理念,各自有不同的建设框架,有的繁复,有的简约,有的在全球有各地的同理念社区,有的是独一份。
7.爱的传递。设置了50余张椅子,来的听众表现出兴致勃勃的神色,拍照的、提问的多,少有只是来占个座位的。相互间谈话低声节制,没有高声喧哗的,传递书籍和物品时会很仔细,会注意不打扰到邻座的人。在分享者的讲述中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也被他们安静的目光、平稳的讲解、亲近的关系感浸染,产生了微妙的想靠近的感觉,就像遇到了家人。
8.回到家后的奇异心理。觉得自己和他们产生了连接,得到了爱的滋养,心灵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感受,意识到自己可以主动的去爱别人,注意到自己眼里有想随手去做的事情,想让它变得更好一点,比如擦拭一下水龙头,让它更亮。
是的,就是那句话,他们的讲述和分享过程,让我忘了自己的感受,只想为身边的人和物做一些事情。有人说过一种意象,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大概就是这样。
写在最后:如果分享者相关认为这篇文章侵犯了他们的某些权利,请及时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