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维也纳爱乐广州演出的第一场:维也纳爱乐,终归还是有维也纳爱乐的技巧
文:张可驹
有幸得到丹拿音响的邀请,本人前往广州,欣赏了维也纳爱乐乐团这轮巡演广州站的第一场,2024.11.4,地点:星海音乐厅。

星海的音响是出了名的好,在这个环境里听维也纳爱乐,不啻是理想组合。本次又有人旧话重提,之前维也纳爱乐来国内的几次巡演中,曲目气魄最大的两场,莫斯特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和蒂勒曼指挥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都是在星海演出的。希望以后,上海可以补回这个遗憾呃……
这次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指挥维也纳爱乐,上半场演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下半场演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我坐的位置坐距离乐队比较近,原本是不太有利于捕捉乐队的层次与平衡的,没想到听起来层次还是不错,尤其是木管乐器没有被淹没掉。一方面星海的音效真的好,而另一方面,维也纳爱乐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单纯通过唱片或音频、视频了解这支乐团,有时会感到维也纳爱乐在纯技巧的控制上,在超一线的层面,已不是其最突出的长项,而是以其难以替代的风格取胜。可在现场听过以后,会发现维也纳爱乐的很多技巧真的还是强。而且就和它的风格完全结合在一起,是深入骨髓的东西。虽然有一些局部改变了,可很多本质的东西确实没变。

原以为,老肖的演出可能体现出指挥和乐队的微妙角力,德沃夏克或许更加得其所哉。听后,却发现正好相反。
“肖九”这部作品,实在是集合了老肖最复杂的心路历程。对于胜利,损失惨重的胜利,以何种角度来审视?又以何种姿态来表现?那个意味深长的“快乐的”开篇之后,我们从面对凄然的牧歌风格,直到与作曲家共同经历对于之前的《第八交响曲》伤心惨目之意境的回望。
维也纳爱乐的演奏,体现出他们的乐队音响与整体表情风格的非凡的可塑性。这支乐队固守其传统美学,是最最有名的。然而,倘若完全拘泥于传统,将作品硬拉到自己的风格当中来 ,那其实无论怎样的“美”,终究也称不上是多么高的境界。
维也纳爱乐的了不起之处,就是一方面,他们有时真的会把自己的美学强行“入侵”到老肖的作品里面。哪怕面对像索尔蒂这样的强势人物,他们演绎“肖五”的录音也体现出这一点;但另一方面,维也纳爱乐的成员都是负责且有品味的音乐家,知道该怎么用自己的传统美学?

在“肖九”的第一乐章,如果他们运用自己传统中的rubato功底去增添一些花哨的处理,其实是很容易的。不仅不需要指挥家做特别的带动,甚至可以轻易地反噬指挥。但是,4日晚乐队表现“肖九”的开篇,是采用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节奏进行支撑整个乐章。
节奏如同心跳、呼吸,而有些直来直去的线条成为了骨架。在这有些无情的节奏推进中,乐队的传统又体现为木管乐器如歌的演奏——既能让这种独特的美感游弋于紧凑的框架之内,又能让音乐表现紧扣作品韵味的多层次,继而也时刻令听者感到这就是维也纳爱乐的风韵啊!
第二乐章中,刻画音乐外在如同牧歌般的优美,内在又是深深的哀伤的情绪,维也纳爱乐的木管组展现出了他们真正精深的传统功力。而这样的传统,恰恰就是不浮在表面去追求一种人们印象中的“丝滑”。
演奏家们郑重地对待老肖此时复杂的心境,首先将这种哀情的深度抓住了,而后,再去表现这个乐章独特的优美性。维也纳爱乐的木管组塑造线条的功力,那种独特的韵味是分分钟都在的,魅力很鲜明。但首先,是体现出音乐本身的情境,然后才让你看到属于乐队的东西。
当然,更体现切肤之痛的演奏,可能还是来自于和老肖同一片土壤的音乐家们。可是伟大之作之所以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恰恰在于作者书写的是人所共通的情感。维也纳爱乐就是抓住了这些东西,并且运用自己的长处来表现。

同样在这个乐章中,维也纳爱乐的弦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并非他们标志性的美声,而是对于层次非常精湛的控制:他们真正知道如何在保持自身分量的情况下,完全围绕、烘托处于主要位置的管乐演奏家们。
而这,也就是为何维也纳爱乐的演奏体现出他们确实依旧技巧精湛,并以此为最核心的优势之一?因为这样的层次,分量的把握,如果换成一个不那么突出传统,而单纯着重高超技巧的乐队来表现,也不是做不到,但那样的效果往往就会呈现为一种犀利的透视感。
维也纳爱乐则是又有精细的控制,又有各声部的交融,一种自然的配合。而当各个部分都分量得当,又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体上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丰满度。这是单纯去搞X光透视式的层次与平衡很难达到的。
在第三乐章激烈的演奏中,维也纳爱乐的演奏家几乎更充分地体现了层次清楚,又整体凝聚的效果。的确不失为他们的真功夫。刻画第四乐章广板的开头,铜管毫不强势,却在阴郁色彩的渲染上,让我们领略到关于维也纳爱乐某些熟悉的东西。

整部作品演下来,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巴松管的独奏。老肖在此赋予这件乐器绝对吃重的份量,无疑是“肖九”的特点之一。
维也纳爱乐原本受人诟病颇多之处,就是他们确实相当晚才开始在乐队中招募女性演奏家。而这位巴松管演奏家,就是一位技艺超凡的女性(图7)。她的部分在全曲中如此之重,其表现则真正成为维也纳爱乐门面式的演奏。无论在诸多的独奏段,还是把握最后两个乐章之间的转换,都稳稳担起了这些关键段落的分量。
在曲情最为深遂的第四乐章,那动人的演奏效果倘若离开她的高光演绎,将是不可想象的。谢幕时,尼尔森斯也请她多次独自站起来接受听众的致意。

与此同时,乐队里的女性演奏家整体也在蓬勃发展。这就体现出维也纳爱乐确实分清了传统的核心,同一些应当革新的东西。
表现德沃夏克的《第七交响曲》,前两个乐章,多少有点体现出尼尔森斯的无为而治。维也纳爱乐的演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作曲家笔下的阴郁氛围,转而在乐队的美声中寻求波西米亚的田园情怀。
不过,在“德七”的第三乐章,维也纳爱乐就呈现了他们比较传统的高光演绎。对于原作舞曲风格的律动,乐队血脉中rubato的神韵体现得相当精彩。演奏家们的精神明显比前两个乐章振奋许多,整体音响的凝聚感几为全场之最。
同时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维也纳爱乐真正状态上来的时候,他们弦乐的一种传统特质也会强烈地挥发出来——乍听之下,不是绝对的整齐,稍微有一点层次的错位,但其实是形成某种他们所追求的更加“温暖”的效果。

现场聆听维也纳爱乐演出圆舞曲和波尔卡作为加演,对他们的理解自然是加深了一层。除了独特的韵味之外,维也纳爱乐演出这些作品的分量在现场领略,也是和录音中不一样的。
文章开头提到,这次是丹拿音响邀请我来听演出。维也纳爱乐的两场音乐会,正是丹拿音响独家赞助的。这些演出也标准着他们和星海音乐厅合作的开始。希望是天作之合,因为这个场地的音响这么好,丹拿音响又是高端音响品牌的代名词之一。

从说明材料上看,他们的合作包括赞助演出,这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好的乐队演出,真的是要砸大钱。而哪怕不是那么砸钱的,同样有很多杰出的音乐家需要推;也包括可能会推一些本土的演奏家,这是我特别期待的。期待是品味的展现。
总之,这次丹拿音响最核心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他们觉得原本自己对于现场演出的各种活动的不够深入,现在想把这一块补上。“回归现场”。当下,不少公司的操作思维都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而一个音响品牌去助推现场,至少在我看来,只能说是非常地自信。

因为真实的现场效果,是检验音响品质最核心的标准。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7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