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永远在买永远少一件”诅咒?从服装行业阴暗面谈起(下)
上篇:
如何打破“永远在买永远少一件”诅咒?从服装行业阴暗面谈起(上)
本文的灵感来自:
如果本文让你对原书产生了兴趣,请一定要去看原文!(可以考虑本地图书馆、电子书或者二手书哦)毕竟我这里只是引玉的小破砖头,好东西还是亲自品鉴更有滋味。
在开始之前,我要说明一下:本文的目的并不是阻止任何人买衣服。衣服也好、其他东西也好,如果买下它对你有用、让你快乐,那就是值得买的。这里只是基于书中的建议,再结合我自己的想法,聊一聊有什么办法能避免你被“必须买衣服”这个念头绑架。我最核心的想法是:
- 许多衣服是可以不买的,许多衣服是可以没有第N件备用的;
- 要买的衣服,可以选质量好、对环境影响相对小一点的、能长期持有的;
- 不买衣服省下的钱可以投入到其他对生活质量提升大的事物上;
- 不挑衣服、不逛街,省下的精力可以投入到诸如职业发展、爱好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等更值得的事情上。
我们打工人实际是用健康和时间换取有限的劳动报酬,所以我们的购买行为实际交换的是我们之前付出的健康和时间。那么,对普通打工人来说,金钱支出的途径和比例,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生活质量。如果在健康上投资,比如体检、力量训练,那你的身体可能就健康一点;如果在饮食上投资,比如买炊具和外出吃饭,那你就更享受美食的乐趣;如果在职业发展上投资,比如考证和上课,那你可能在职业生涯上走得更远。就算你的目标只是过快乐的人生,也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带来快乐,再用金钱去支持这些事情吧。所以我认为,该省省该花花,极简不等于省钱,极简只是改动金钱的流向,集中财力办大事。
OK ,那下面聊聊我们普通人可以做点什么。
- 不买“一次性”的衣服
很多人会高估衣服的穿着次数。一项调查发现,英国女性平均每件衣服只穿7次。你的衣橱里是不是有那种一时兴起买下,但是跟其他单品并不相配的衣服?是不是有为了某个特殊场合(旅游、婚礼、毕业典礼等)而买,只穿过一两次就扔在衣橱的衣服?是不是有买的时候稍紧,总觉得它能激励你减肥、很快就能穿上、结果一直没穿上的衣服?我以前只觉得H*M,Z*RA等快时尚品牌喜欢生产便宜、质量差的衣服(有的毛衣挂在货架上都起那么多球了!!!),买回来穿不了几次,结果之前偶然在某平台看到所谓的“次抛衣”,一般是普通人日常不穿的风格,专为出片而生。但是朋友们请记住,具有合成纤维的服装,不仅在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塑料微纤维,在你抛弃它之后,经过漫长的回收流程(质量差的衣服也非常难出二手,因为买家也不想要次品),最终进入焚化炉时,塑料微纤维还会被释放到大气中随风飘散。
重复穿着衣服远比回收和处理它们更好:如果每一件衣服被人们所穿的时间都增加一倍,那么服装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可以减少44%。
- 不买触感不好的衣服
衣服最根本的功能是遮蔽我们的身体。尤其与皮肤接触的衣服,如果触感不好,穿着不舒服,那堪比上刑。我本科在广州读的,广州的夏天大家知道,潮湿又闷热。有一年夏天我穿了一件雪纺材质的半袖去上课,中午回宿舍就觉得后背又刺又痒,跟我妈说,才知道是捂出痱子来了。紧急洗澡换衣服,从此夏天再也没穿过雪纺🙄此外,在国内买衣服,如果要直接接触皮肤,请注意看吊牌,尽量选B类或者A类(小朋友)。外套很多是C类的,但我觉得像夏季那种防晒服,如果要接触皮肤,还是B类更安全一点。(今年夏天在优衣库看防晒服很多C类,如果你接受,那也是ok的,个人选择嘛。之前我发小📕,大家争论这个还是蛮多的hh)
- 不买“还可以”、“凑活穿”的衣服
这个原则其实是跟极简相关的。极简的核心是只选择真心喜爱的物品,让最喜爱的物品环绕我们四周。这一点真的非常难,但可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件衣服,我们买的时候真心喜欢、经常穿,那就算有一天我们不喜欢了,送人或卖掉了,也不太可能直接变成垃圾。因为既然喜欢,说明它的面料和剪裁大概都是出色的,你使用的时候也会比较爱惜、注意维护。如果一直喜欢就更好了,衣服穿得越久,越像可靠的老朋友。
- 不要被“可持续时尚”的营销骗了
能读到这里的朋友,相信你是愿意为环保努力的。但是不论品牌如何宣传,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可持续时尚”。(比如M*JI有收集海洋塑料做编织包,比如H*M号召回收旧衣换优惠券)。这是因为这种宣传,会让我们误认为可以通过购买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最可持续的做法是根本不买东西。回收换券就更搞笑了,就像开信用卡送的折扣券,送了券就让人忍不住想去消费,但有没有可能,原本就可以没有这笔消费?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像如果你的车子有保险,那你可能开车的时候会更鲁莽,反正有保险嘛!对于宣称“可持续时尚”的品牌,它的宣传让你减少了因购买服装而产生的道德压力,因此你可能会买更多,而这跟环保的初衷是相反的。最后,这样宣传的品牌,一般定价也不怎么亲民。
洗手间中放置废纸回收箱实际上与使用更多纸张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 警惕“人道模型”
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比如有的品牌会告诉你,购买一条牛仔裤会让非洲盲童获得1美元的捐赠。消费者怀着“我在做善事”的心态买下,却从没想过生产牛仔裤的工人是怎么被要求加快工作的。某宝上很多商品也是,承诺卖出每份产品捐赠xx元。应该说,这个行为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买一件商品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你真的需要它,商家的捐赠是锦上添花,是顺带的。同样的商品,你当然可以优先选择这样做的商家,但就像前面说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做善事,可以找专门的慈善机构,而不是买某个商品、刮一个彩票。
- 抵抗营销的魔力
这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研究指出,在中国,人们平均每天花至少2个小时在网上购物。而一项针对欧洲消费者的调查显示,25%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参考社交媒体的推荐,其中三分之二的忍直接根据网红推荐做出购买行为。同时,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使用手机会对我们的高级执行功能、冲动控制、注意力、信息学习和记忆、人际关系,乃至我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诺和我们的职场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只要把它放在附近,或是听到电话铃声或感觉到它在衣袋里的震动就可以带来这些后果。
但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完全避免手机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限制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时间, 尽可能少接触广告和其他消费信息,将视线更多地移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性格、喜好和欲望,只有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才能不被营销牵着鼻子走。
大家可能知道“市场细分”这个概念,指的是营销人员收集购物者感兴趣的商品以及他们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数据,以便针对不同人群定制广告,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独特需求正在被满足,向他们推销的商品的确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对于真正的自我,一个知道“我是谁”、并且不断引导自我意识前进的人来说,不会任由广告商给我们贴标签。我30岁了,不应该是“穿着阔腿裤的都市白领”,或者“照顾年幼孩子的辣妈”。对于营销人员试图推销给你的、关于你的故事和你的生活场景,请保持怀疑态度,多问问自己:这是我想成为的风格吗?真的符合我的目标吗?这是大数据预测的,还是我真正需要的?
- 不要相信某件衣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没有任何一件或者几件物品能让你变得与众不同或是更好。物品也好、衣服也好,说到底都是为我们服务的工具。我们想要变得更成熟、更有魅力,绝不是只靠外貌就够了的。如果外表华丽而内心空虚,即使遇到自己想要打动的人,也很容易被识破(毕竟优秀的人真的阅人无数)。衣服当然可以传达个人风格,但要完整表达“我是什么样的人”,绝不能只靠衣服。
以前我也喜欢买衣服,喜欢尝试各种风格,总觉得有一件新的我就会更美一点。但是我老是不满意我的梨形身材,总觉得大腿太粗、屁股太大,上身又瘦骨嶙峋。后来开始接触极简,一开始当然是断舍离,但对买衣服这一行为是强制戒除的,内心深处其实并不怎么信。但今年我开始读佛经后,心志变得坚定一些了,反而不太想追求外在了。同时,上周我开始上私教课,着力于功能性训练,尤其是加强上身和膝盖周边。两节课上完,在我重新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后,我觉得我的体态、身形远比衣服更能传达我的心理状态和自信心强弱。当一个人站在你面前,身姿挺拔、面带微笑、周身洋溢着自信和开朗的光彩,那只要穿得干净整洁,就很有魅力了。这里不是劝大家跟我一样,我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信的锚点,可以是专业的能力,可以是健美的身材,可以是令人愉悦的谈吐,可以是广泛的兴趣爱好等等,不一定要是衣服,不一定要变成别人口中的“时尚达人”。时尚风格潮来潮去,与其不停追赶,不如建立个人风格,找到自己独特的魅力点、闪光点。
- 如果你要买衣服
请买你最喜欢的、最与你日常风格匹配的、确定会一直穿的、质量好的、舒适的衣服。尽量选天然面料。买到之后请注意打理和维护(比如剪毛球、熨烫、缝补等),但如果你没有力气做这些,可以考虑送洗或者干脆买可以机洗的。
p.s. 如果你不确定某个品牌的质量好坏,可以去二手平台(比如某鱼)看看卖家的开价。如果一件衣服要打1折才能出售,那很可能质量不怎么好。买别的东西同理。
p.p.s 买新不如买旧,买旧不如不买🙂
最后,祝大家都能买到满意的衣服,也祝大家得偿所愿。
淀粉肠狂热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独自旅行 | 从苏州到香港开户,顺便追个“星” (10人喜欢)
- 极简 | 大学夜校初体验:班味啊它终于开始消散了 (58人喜欢)
- 31岁,控制甜食摄入1年,我的体验与思考 (9人喜欢)
- 当30岁的我从0开始力量训练 (41人喜欢)
- 7天4省8市4000km+:春节家庭自驾游的“美丽”与“哀愁”(内含大量吐槽及微量建议)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