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5.黄金屋466~《寻味东西》
2024.11.06

非常细腻的观察,描写美食也是妙笔生花,难以想象扶霞竟然是个英国人。
## 2022.09.07(周三)
### 《寻味东西》- 01
◆ 序
我明白,中国的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全世界都是翘楚,其多样广博与精致成熟,更是无与伦比。我的理由很充分:在这样一个美食的国度,如果大家都视某种食物为珍馐佳肴,那一定也值得我好好关注。这种冒险精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品尝中餐,认识“生产”这些盘中美味的人们,也和中国朋友们分享美食,真乃人生乐事。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是着迷:中餐包罗万象,大厨们匠心独运、才华横溢地做出美味无比的餐食,这一直以来都叫我叹为观止。
夸得非常好
我最喜欢的食物中,有些食材从文化视角看依然会被归入“怪异”的范畴,比如鱼肚和牛筋、鱼头和豆腐。
怪异
◆ 第一部分 吃东吃西
我在这一餐品尝到了美食生涯中最完美的羊肉,但他们三人却觉得太生,生得令人震惊。(“太不安全了,”肖见明碰也不碰,“非常不健康。”)一系列美味的甜点在他们看来有点“无事包金”,毕竟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甜食并没有那么重要。
三位大厨并没有很多西方人在中国那样的傲慢,死守着自己的偏见不放。兰桂均承认:“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就像语言不通。”喻波甚至更为谦虚,“都很有趣,”他说,“但我就是说不出来到底是好是坏:我没有资格来评判。”
川菜大师吃不过嫩羊肉
我与花椒第一次相遇时,它们被大量地撒在我点的每一道菜里(“真难吃,受不了”,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朋友好心地夹了精挑细选的小块猪脑花放进我的米饭碗,我想尽办法不吃。招待我的中国朋友觉得他们是在给我“打牙祭”,特别优待,而我却要挣扎着才能把那些食物吃下去,一边还要强装出一副勇敢的样子,真是太难了。
第一次吃花椒
◆ 中餐英渐
历史上,英国的第一批中国餐馆诞生在十九世纪,完全不是为本地顾客而开,而是为了在伦敦东部莱姆豪斯区(Limehouse)、利物浦等城市的码头附近驻扎的中国水手。
最早的中餐馆开给中国水手
◆ 鸭舌吃法指南
中文里有个美妙的形容词,“脆”,可以用来形容鸡脆骨那湿滑又爽脆的口感。另一个词,“酥”,则是用来形容另一种脆,就是一口咬下去就碎成渣的感觉,比如炸猪油渣。“糯”这个词则描述了文火慢炖的猪蹄那种包裹唇齿的柔软,而“滑”是一种在嘴巴里溜来溜去的感觉。中国人偏爱某种有点弹牙质地的食物,中国台湾人会称这种口感为“Q”(特别有弹性的食物,就是“QQ”了)。
中餐各种口感
在中国,要是面前摆上一条大鲤鱼的头或尾,那你可以肯定自己是在最受重视的那一桌。鱼肉是人人都能吃的,因为有很多;而鱼尾或鱼头,只会献给最尊贵的客人。鱼尾精致难得,鱼头无比美丽,口感丰富、滑溜而抚慰人心,一连串的骨头构造紧密相连,将内部的美味紧紧包裹起来。我在中国吃了二十多年,尝过一道尤其难忘的菜,“土步露脸”:一碗鲜汤中有两百条小鲇鱼的腮帮子肉(共四百片脸颊肉)。这在中国是很常见的情况,吃这道菜的深层乐趣,不仅仅在于感官口腹,更在于心理满足。
鱼头鱼尾的重要性
杰克·斯普拉特和他的老婆一样,可以互补。
一个吃肥,一个吃瘦
◆ 功夫鸡:一鸡九吃
我打心眼儿里认为,只要是吃肉的人,都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勇敢面对杀鸡这件事;我也并不是那种特别胆小的人。
杀鸡
◆ 伦敦唐人街
我在四川大学学习中文,接受了专业厨师的烹饪训练,还漫游了全中国。之后再度归国,唐人街才成为我伦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已经开阔了眼界,见识了中国地方菜系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中餐烹饪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在伦敦家中也会做川菜,总是很想说普通话,在各种意义上渴望着中国的一切。我去唐人街购买食材,还找到几个在川大时交的朋友,他们分别来自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和英国,都住在伦敦,我们一起在唐人街享受悠长的点心午餐。
学完川菜,很想说普通话
◆ 中餐点菜,是门儿艺术
在中餐馆为一群人点菜,最好是做个“独裁明君”。一顿好餐,需要各种形成鲜明对比的元素达到和谐共存;食材、味道和口感都要多样,让人食指大动。如果一群人里每个人都只顾点自己想吃的菜,最终这一桌子菜会呈现一边倒的混乱局面:好几道有鸡肉的菜、好几道油炸菜,或好几个糖醋味型的菜。这些菜肴单吃可能都挺美味的,但合在一起,可能就过犹不及,或者单调腻味。
点餐要一个人说了算
即便是最简单的一餐,也可以将各种对比鲜明的元素进行平衡:白米饭、一道美味的肉蔬组合、一份清口的汤(可以很简单,比如直接用把米煮到半熟得到的米汤),再来一小碟辛辣的泡菜。
简单平衡的一餐
◆ 中式餐配酒
中餐饮食世界倒也有些地方性的特殊情况,呼应了西方的餐配酒概念。比如,在因为黄酒而享誉已久的华东城市绍兴,人们就嗜好“下酒菜”,其中包括一些风味浓郁的小菜,比如茴香豆和豆腐干。这些小吃就像英国酒吧里提供的薯片和炸猪皮一样,能叫人吃得口渴,和酒搭在一起吃喝,相当惬意愉悦
下酒菜是为了让人渴
◆ 中国慢餐
以传统古法制作茶油,过程缓慢,耗时很长。从美丽的油茶树上摘下茶籽去壳,在阳光下晒干后捣碎成粗粉。粗粉过筛,在烧木头的炉子上干烤,把香气生发出来。烘烤后的粉末再进行蒸制,放进铺了稻草的铁环之中,压成饼状。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冷榨:我见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配合,把茶饼一块块堆叠进用中空樟树树干做的巨大老式榨油机之中。等到树干中间基本填满,他们就把木楔打入缝隙里,先是用手,再借助天花板上用吊索垂挂下来的大重石。木楔子慢慢打进去,茶饼就被压缩,暗金色的油滴缓缓成涓流,进入摆在下面的陶罐中。温热的油又光又滑,香气袭人、抚慰人心,有股淡淡的焦香。
手工做茶油
◆ 绍兴臭霉,又臭又美
我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是已经通过“初步测试”才吃上那道臭苋菜梗的。“测试”就是吃了咸亨菜单上那道“霉千张”(发霉发臭的豆腐皮)。将发酵豆腐皮(熬豆浆时表面形成的那层物质,富含蛋白质)卷成卷,放在铺好的猪肉馅儿上蒸。腐皮有种强烈刺鼻的恶臭,就像塞了臭奶酪的袜子在暖气片上放了一个星期。但我想,还是尝尝吧。结果,霉千张美味惊人,让我想起洛克福干酪和盐渍鳀鱼(凤尾鱼)。所以,在我证明了自己的能耐之后,茅师傅才继续给我端上更多“臭名昭著”的绍兴发酵美食。
霉千张
原来,苋菜梗是臭霉大家族的“老祖宗”,因为其发酵后剩下的液体又会被用来腌渍很多别的食材。豆腐块泡在其中,就成了街头小摊上卖的臭豆腐,能让方圆五十米的空气都飘散着臭味。
苋菜梗的汁用来做其他臭的菜
◆ 第四部分 食之史
左宗棠鸡是用中式炒锅做的一道菜,大块的鸡肉(通常是颜色较深的鸡腿肉)挂上面浆,油炸后裹上加了干辣椒的糖醋酱汁。酱汁的确切成分众说纷纭:有的菜谱里会加海鲜酱,有的会加番茄酱。这道菜广受食客欢迎,不仅出现在所谓的湘菜馆的菜单上,而且在很多主流中餐馆的菜单里,左将军也是榜上有名。
左宗棠鸡
## 2022.09.08(周四)
### 《寻味东西》- 02
◆ 敢问酱油从何来
酱油是原生于中国的调味料,全世界的中餐厨房中都能找到这味调料。尽管确切起源已不可考,但酱油应该是从中国发酵酱料的传统中演变出来的。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要等到几个世纪前才变得更为主流和突出。到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即清朝时期,酱油已经让所有的竞争对手都黯然失色,成为中餐的核心调味料之一,与盐、醋、糖、姜和葱并驾齐驱。
酱油源自中国
在中国的餐饮文化中,乳制品几乎被完全忽视,而一直到不久之前,肉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奢侈品。因此大豆成为重要的营养来源,而且大豆经过发酵之后,还能得到和肉类相似的丰富鲜香风味。人们普遍认为,发酵大豆的技术是从更古老的酿酒传统中脱胎发展而来,而酿酒的基础是用谷物制成的发酵剂:曲。
大豆制曲
酱油的传统做法,是将黄豆或黑豆浸泡后蒸制,再和小麦粉混合,置于阴暗、温暖、潮湿的环境下,让曲霉菌前来落脚“殖民”。接着再将豆子与盐和水混合,倒入瓦缸中,任其发酵熟成。霉菌产生的酶将豆子的蛋白质分解成美味的氨基酸,油分解成脂肪酸,淀粉分解成糖分。随着酱料慢慢熟成,进一步的化学反应一连串儿地发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味。
酱油做法
古法酱油是在瓦缸中心放入一个竹编的圆筒,并用重物压实,以防竹筒浮上来。酱油从竹孔中渗出,聚集在竹筒底部,再用长柄杓捞出来。
酱油深入竹筒
广东人把头批比较稀薄的酱油称为“生抽”,之后比较浓郁的则称为“老抽”。上市销售之前,酱油通常要通过巴氏杀菌终止其发酵过程。
比较淡的是生抽
在所有的欧洲语言中,“大豆”(英语中是“soybean”)一词都衍生于日语的“酱油”:shoyu。
大豆来自日语酱油
◆ 宫保鸡丁的故事
到四川首府成都就任地方官后,丁宝桢继续在家宴上用炒鸡丁待客。1876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并一直任此职到十年后仙去。根据济南的民间传说,丁宝桢身在四川时,家中的厨师根据当地口味对原菜进行了修改,加了一把把的干辣椒和花椒,又加了糖和醋,形成令人愉悦的“和弦”。
丁宝桢家厨
在今天的成都,要做宫保鸡丁,就把鸡胸肉切成丁,放入热锅和干辣椒、花椒、葱白、姜片、蒜片、香脆的花生以及一种光亮的酱汁一起炒制。酱汁的酸甜比例经过特别的把握,与荔枝的味道相似,因此被称为“荔枝味”。层次丰富的复合味以及虽然刺激味蕾却并不会过于霸道的辣味,是很典型的成都烹饪风格。
宫保鸡丁的荔枝味
百度百科:“2024年太岁是哪位大将军?2024年太岁将军的名字是“龙年太岁李诚大将军”。根据传统,每个生肖都对应着不同的太岁将军,来主宰这一年的吉凶祸福。李诚是甲辰年的太岁将军,也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官员。在元代时期,他曾经在现在的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一带担任过陇右宪司掾,后升任三原县知县。他一生清廉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治理能力也非常出色,能明察秋毫,讲威仪又讲仁爱。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邪恶和偷盗事件,他也能够清除这些罪恶,约束属下。他还在摊派粮食和赋税时,按照百姓家庭的贫富差别,分别摊派,让百姓安居乐业,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当时百姓都称他为“循良”,颂扬他的廉洁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