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家乡的记忆
一·引子
我的家乡是一个叫做白沙的镇子,位于重庆西南部,靠近四川合江和贵州习水,是一个有着14万多人的大镇子,也大概是重庆境内人口最多的城镇之一了吧。
二·特产和文化习俗
虽然宣传上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太宗年间(986年),但我印象中没什么知名的特产。最出名的应该是镇上的白酒。西面有一条小溪叫做驴子溪(我们那边方言发音qi),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供沿岸排放废水的臭水沟,不过在老一辈印象中它基本是我们镇的'母亲河’。这条小溪发源于黑石山。经鹅公,三口等汇入长江。溪水清冽,水质软,是制作烧酒的上好材料。据我爷爷所说,他以前担着烧酒去卖,方圆几里都是酒香(夸张化说法)。上个世纪,溪流两岸大型,小型酒家可达上百家,其中最出名的品牌有槽房街,金白沙,金江津等,不过近年来这几位老大哥经营得都不是很好,反而是让走网红路线的大侄子江小白(前身为江津小白干)趁机崛起,后来居上。




·白沙有一些文化习俗,不过我没有深入了解,这里简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应该是元宵节和端午节传统文化活动比较多。元宵节主要是打铁水舞龙舞狮,端午节则有划龙舟比赛。
三。变化
下面我说说白沙十多年来的变化,这是本文章的重点部分。
白沙有成片的传统建筑区(位于主城区东面),多为民居,至今还有人居住。民居院落多采用穿青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粉壁墙。2006年,政府同意将约10000多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群划为影视基地,张丰毅主演的抗战剧雾都便是在此拍摄的。


从小就喜欢逛街,对每个街道,每个角落都如数家珍。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有两条街。其中第一条位于原白沙中学下来,应该算是本镇最具烟火气的街道(露天菜市场)。没到偶数的天数(干赶场天),卖菜的把东西摆在两侧,行人沿街寻找自己心怡的菜品,甚是热闹。我对这条街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各种到此售卖廉价瓜果,糕点和各种小零食的货车。
另一条街位于好吃街(美食街)附近,主要都是一些卖家电的商家,有家叫做‘大光大’的书店,几乎就是我小时候汲取课外知识的唯一来源。那家书店以前在街道左边,后来搬到了右边,左边现在是步步高专卖店。一进书店,便是一个收银的慈祥老阿姨和一排杂志。主要是意林,读者等。我以前常买的是漫画和一些历史类书籍。感谢爆笑校园和阿衰,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书店里也卖各种教辅书,我不太喜欢。
随着镇政府和白沙中学搬到了高屋,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怂起,一家家超市,餐馆开了起来,白沙的新城区建起来了(2016年之后)。工商校和白沙中学之间的地带,那里聚集了几乎白沙所有的年轻人,老城区老年人更多了。

下面聊聊交通的发展。早期(10年及之前),我们镇还没有引进公交站系统,有出租车但价格贵大多数人承担不起,因此廉价的三轮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后来11,12年帅乡公司与政府合作,承包了我们镇交通,从此公交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以前主要是水泥公路,与李市相连。06,07年之后修建与江津相连的高速公路(G93国道的一段),与江津的距离大大缩短。
10年左右白沙镇的经济主要是以制酒业为主,也有一些小型国营企业,比如川江厂,是一家国营纺织厂,后来经营不善倒闭了。10年代招商引资,推平了一座座高山,夷平了一座座村庄,白沙工业园平地而起。现在镇上的纳税大户应该是两家玻璃厂和几家食品厂,也算是给附近的农村青年提供了许多岗位。
10年前有许多人承包农民土地种植柑橘,也有少量种植毛桃,枇杷。规模较小。在江小白发展壮大之后,土地大都被其征用来种植制酒原料(青梅),小型的柑橘承包地越来越少了。
旅游业的话,还处于起步阶段。10年代农家乐比较火,出现了许多以柴火鸡为特色的农家乐,20年以后比较少。以油菜花为特色的黄庄在附近区县有一定知名度。
上高中以后离开了家乡,很少像以前一样在白沙的街头走一走,但对她的感情是真的。希望她发展越来越好吧。
© 本文版权归 Dave mill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