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话剧《知己》:缘漫断,三弹指
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
从网上的简介中瞥到这三个名字,一下子肃然起敬,颤颤巍巍地从书架的最高处把厚厚的《弹指词笺注》去了下来,作了些功课,才带着它一起进了首都剧场。
第一次看人艺的话剧,能看一场我最偏爱的清戏,还是文人戏的主题,和我最为乐道的一位词人一段佳话有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深感幸运。
两小时四十分钟看罢,还是颇有收获的。听说此剧是作者郭启宏三十年的潜心之作时,忽然让我想到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重现他儿时的一个梦境,那么《知己》这部作品,大概是作者心中文人情怀的一种体现罢?
1.吴兆骞
第一幕时,杏花天茶馆里即将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大概就是文人的典型。他气定神闲地让每一个闲人茶客都瞠目结舌。他片刻之间口占成诗,“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一句让心高气傲的旗人老爷们也不得不交口称赞——他才是真正心高气傲的那个人,连说话的语气,都是那么居高临下的铿锵。
而这样一个人,他的尊严他的骄傲,真的会被二十三年的冰与雪,敲与打,苦与痛,蚕食地那么干净,那么面目全非吗?说实话,我是不信的。吴兆骞一定程度上有“爱国诗人”和“边塞诗人”的名号,他在宁古塔的二十三年间也曾随军转徙,写下大量描写边城风光和战争场面的篇章。当然,很难揣度这样一个无端蒙冤遭受此等厄运的文弱书生在写下这些有可能上达天听的诗句时的心境。我认为他一定会收敛曾经那么锋芒毕露的性情,一定程度上向他曾经所鄙弃的权势作出妥协。现实的困境在这位倜傥的才子心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为了生存,他笔下的雄浑,也不是不可能带上点逢迎邀宠的意思。
归来草堂秋笳集,这个名字太美了。看来,变得只是他的心境,而不是他的品格,他的言行。
但无论如何,我尊重剧作者的改编。
而且不能不说吴兆骞的扮演者非常出色,人物前后的确判若两人,连声音几乎都没有相似之处。
但对东北口音的处理很不满意。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吴兆骞流放塞外时已近乎而立之年,口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难以置信。
2.顾贞观
顾贞观为解救好友而入纳兰相府,又是对史实的一处大改编。
顾贞观17岁时(1653年)加入吴兆骞兄弟所结的“慎交社”,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吴兆骞1659年流放出塞,顾贞观1661年入京,因诗才名噪京师。在京师宦海中沉浮的十余年,一面因失望而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另一面也怀抱希望而不时拜谒公卿,为解救故友做着努力,于1676年结识权相之子纳兰容若,一见如故结为忘年挚友,馆纳兰相府。是年寄赠吴兆骞《金缕曲》两首,纳兰读罢为之泣下,发誓“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五年后终于实现了这一诺言。吴兆骞于1682年返京,与顾贞观等友人“抱头执手,为悲喜交集者久之”,一时道旁行人相属,盛况非常。
与史实相比,剧中顾贞观为救旧友而入相府,在相府盘桓数十年,利用纳兰公子,其父明珠,其师徐乾学等多方关系才解救故友的改编,未免有损顾梁汾的人品和风骨了。
3.金缕曲
顾贞观和纳兰,都是把《金缕曲》写得出神入化的人。
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始达吴兆骞戍所的时候,他又作《金缕曲.悼亡》,悼念自己去世的妻子(一说代悼容若亡妇卢氏),“珍重韦郎多病后,百感消除无计。那只为,个人知己。依约竹声新月下,旧江山,一片啼莺里。鸡塞杳,玉笙起”这样的句子大概在妻子刚刚难产而死的容若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迹,卢氏去世三年忌日时,他亦作《金缕曲》一首,“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恐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更加哀感顽艳。
而剧中纳兰的一句台词也是出自他本人的一首《金缕曲》,豪情万丈的“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
值得一提的是,此剧呈现了纳兰作为一个朋友的一面。本来嘛,纳兰的欲试之才,欲建之业,欲遂之愿,欲言之情并不是建立在他的看似扑朔迷离,其实单纯得可以的情史上的。他不是一些盲目的女粉丝眼里,阴柔飘渺地写些美丽伤感句子无时无刻不需要安慰的脆弱玩偶。他是个“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的男子。他也许辜负过妻子,但从未辜负过知己。
言归正传,与他们那些更加漂亮的词章相比,“季子平安否”和“我亦飘零久”两首金缕曲闻名的原因,除了词章本身对作者学养的体现,更在于他缔造了一段友情佳话,虽然它产生的场景充满了悲情:一个和知己分别多年的性情中人,于夜半时分,不经意嗅到萧萧然的雨丝风片,忽然被旧日往事吞没,于是重燃烛火,在灯下以一种凝练的文体,无比怆痛地叙说着对对方的思念。
是诞生于悲凉的寂静,而非压抑后的爆发,这是我看过顾贞观手书寄吴兆骞《金缕曲》词迹后的猜测。写在扇面上的,工整楷体。
所以对这一段导演的处理不大满意。这不应该是一场三人朗诵会,而且有些句读让我听起来不习惯。顾贞观狂草的那段简直让我想到《神探伽利略》里福山大叔不分场合地写公式的那种架势,瀑布汗。不过这是戏剧,另一种形式强调表现力的话,我可以接受。
而且我对“素秋”这一角色的设定颇有怀疑。首先,我认为所谓“蓝颜知己”,总归还是带了点暧昧的色彩,假如性取向正常的话,不如同性之间极致的友谊来的纯粹,因为就对主线没有足够的强化作用。其次,顾贞观在寄给吴兆骞的词中已有表示:“薄命长辞知己别”,如若身边还有个善解人意的女子,自是不必有此等孤寂之语的。
但是,演员的出色表演弥补了剧本上的欠缺。冯远征塑造的顾贞观是一个清癯,偏执,高傲,博学,赤诚的文人,形象与强调描画神韵的故事本身融合得无比完美。
而且身为一个纳兰词的追随者,我对剧里面的纳兰还是很满意的。撒谎宽慰顾贞观的时候很可爱,担心顾贞观安危的时候很焦虑(有人说演的有点断背嘛,咳咳),在父亲与朋友之间斡旋的时候很为难,斥责归来之后的吴兆骞时很正气凛然。很多小细节处理得不错。(可以得到本花痴女的花痴,恩恩)
4.杏花天
我在看尾声的时候,一直在猜想吴兆骞会不会来送顾贞观并同样与他擦肩而过。结果是他没有来送,于是只留下顾贞观一个白雪纷飞中萧索的背影。后来看网友的讨论说老版里吴兆骞是来送了的。我认为无论如何这个呼应还是需要的。不然那个“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就没有力量了,也就显得吴兆骞太没心没肺了。(那几个茶客,很北京很八卦,有意思)
缘漫断,三弹指。忧来欲,九回肠。
剧里的吴兆骞和顾贞观都在偷生,一个为生存忍辱负重,后来忍辱负重变得顺其自然,妥协于“活着”这一最低需要,一个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知己归来的幻梦,长达二十三年的幻梦,最后发现所谓“知己”,所谓吴兆骞是顾贞观的知己,根本是无稽之谈。像《飘》里斯嘉丽对阿希礼的幻想,到头来发现始终执着着的,完全是自己构建的想象。而且他真的报偿了纳兰吗?似乎也没有。他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营救吴兆骞”这一主旋律上。这条知己的线似乎也是有些一厢情愿的。
结局顾贞观一个人离开了,怀抱着谅解,失去了一切。
而幸亏历史还有小小的慈悲,在真正的时空中,他有两位真正的知己,而直到他们离世,他都未曾失去他们。
从网上的简介中瞥到这三个名字,一下子肃然起敬,颤颤巍巍地从书架的最高处把厚厚的《弹指词笺注》去了下来,作了些功课,才带着它一起进了首都剧场。
第一次看人艺的话剧,能看一场我最偏爱的清戏,还是文人戏的主题,和我最为乐道的一位词人一段佳话有那样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深感幸运。
两小时四十分钟看罢,还是颇有收获的。听说此剧是作者郭启宏三十年的潜心之作时,忽然让我想到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一剑的《阿凡达》重现他儿时的一个梦境,那么《知己》这部作品,大概是作者心中文人情怀的一种体现罢?
1.吴兆骞
第一幕时,杏花天茶馆里即将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大概就是文人的典型。他气定神闲地让每一个闲人茶客都瞠目结舌。他片刻之间口占成诗,“自从遭点染,抛掷到如今”一句让心高气傲的旗人老爷们也不得不交口称赞——他才是真正心高气傲的那个人,连说话的语气,都是那么居高临下的铿锵。
而这样一个人,他的尊严他的骄傲,真的会被二十三年的冰与雪,敲与打,苦与痛,蚕食地那么干净,那么面目全非吗?说实话,我是不信的。吴兆骞一定程度上有“爱国诗人”和“边塞诗人”的名号,他在宁古塔的二十三年间也曾随军转徙,写下大量描写边城风光和战争场面的篇章。当然,很难揣度这样一个无端蒙冤遭受此等厄运的文弱书生在写下这些有可能上达天听的诗句时的心境。我认为他一定会收敛曾经那么锋芒毕露的性情,一定程度上向他曾经所鄙弃的权势作出妥协。现实的困境在这位倜傥的才子心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为了生存,他笔下的雄浑,也不是不可能带上点逢迎邀宠的意思。
归来草堂秋笳集,这个名字太美了。看来,变得只是他的心境,而不是他的品格,他的言行。
但无论如何,我尊重剧作者的改编。
而且不能不说吴兆骞的扮演者非常出色,人物前后的确判若两人,连声音几乎都没有相似之处。
但对东北口音的处理很不满意。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吴兆骞流放塞外时已近乎而立之年,口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难以置信。
2.顾贞观
顾贞观为解救好友而入纳兰相府,又是对史实的一处大改编。
顾贞观17岁时(1653年)加入吴兆骞兄弟所结的“慎交社”,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吴兆骞1659年流放出塞,顾贞观1661年入京,因诗才名噪京师。在京师宦海中沉浮的十余年,一面因失望而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另一面也怀抱希望而不时拜谒公卿,为解救故友做着努力,于1676年结识权相之子纳兰容若,一见如故结为忘年挚友,馆纳兰相府。是年寄赠吴兆骞《金缕曲》两首,纳兰读罢为之泣下,发誓“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五年后终于实现了这一诺言。吴兆骞于1682年返京,与顾贞观等友人“抱头执手,为悲喜交集者久之”,一时道旁行人相属,盛况非常。
与史实相比,剧中顾贞观为救旧友而入相府,在相府盘桓数十年,利用纳兰公子,其父明珠,其师徐乾学等多方关系才解救故友的改编,未免有损顾梁汾的人品和风骨了。
3.金缕曲
顾贞观和纳兰,都是把《金缕曲》写得出神入化的人。
顾贞观的两首《金缕曲》始达吴兆骞戍所的时候,他又作《金缕曲.悼亡》,悼念自己去世的妻子(一说代悼容若亡妇卢氏),“珍重韦郎多病后,百感消除无计。那只为,个人知己。依约竹声新月下,旧江山,一片啼莺里。鸡塞杳,玉笙起”这样的句子大概在妻子刚刚难产而死的容若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迹,卢氏去世三年忌日时,他亦作《金缕曲》一首,“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恐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更加哀感顽艳。
而剧中纳兰的一句台词也是出自他本人的一首《金缕曲》,豪情万丈的“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
值得一提的是,此剧呈现了纳兰作为一个朋友的一面。本来嘛,纳兰的欲试之才,欲建之业,欲遂之愿,欲言之情并不是建立在他的看似扑朔迷离,其实单纯得可以的情史上的。他不是一些盲目的女粉丝眼里,阴柔飘渺地写些美丽伤感句子无时无刻不需要安慰的脆弱玩偶。他是个“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的男子。他也许辜负过妻子,但从未辜负过知己。
言归正传,与他们那些更加漂亮的词章相比,“季子平安否”和“我亦飘零久”两首金缕曲闻名的原因,除了词章本身对作者学养的体现,更在于他缔造了一段友情佳话,虽然它产生的场景充满了悲情:一个和知己分别多年的性情中人,于夜半时分,不经意嗅到萧萧然的雨丝风片,忽然被旧日往事吞没,于是重燃烛火,在灯下以一种凝练的文体,无比怆痛地叙说着对对方的思念。
是诞生于悲凉的寂静,而非压抑后的爆发,这是我看过顾贞观手书寄吴兆骞《金缕曲》词迹后的猜测。写在扇面上的,工整楷体。
所以对这一段导演的处理不大满意。这不应该是一场三人朗诵会,而且有些句读让我听起来不习惯。顾贞观狂草的那段简直让我想到《神探伽利略》里福山大叔不分场合地写公式的那种架势,瀑布汗。不过这是戏剧,另一种形式强调表现力的话,我可以接受。
而且我对“素秋”这一角色的设定颇有怀疑。首先,我认为所谓“蓝颜知己”,总归还是带了点暧昧的色彩,假如性取向正常的话,不如同性之间极致的友谊来的纯粹,因为就对主线没有足够的强化作用。其次,顾贞观在寄给吴兆骞的词中已有表示:“薄命长辞知己别”,如若身边还有个善解人意的女子,自是不必有此等孤寂之语的。
但是,演员的出色表演弥补了剧本上的欠缺。冯远征塑造的顾贞观是一个清癯,偏执,高傲,博学,赤诚的文人,形象与强调描画神韵的故事本身融合得无比完美。
而且身为一个纳兰词的追随者,我对剧里面的纳兰还是很满意的。撒谎宽慰顾贞观的时候很可爱,担心顾贞观安危的时候很焦虑(有人说演的有点断背嘛,咳咳),在父亲与朋友之间斡旋的时候很为难,斥责归来之后的吴兆骞时很正气凛然。很多小细节处理得不错。(可以得到本花痴女的花痴,恩恩)
4.杏花天
我在看尾声的时候,一直在猜想吴兆骞会不会来送顾贞观并同样与他擦肩而过。结果是他没有来送,于是只留下顾贞观一个白雪纷飞中萧索的背影。后来看网友的讨论说老版里吴兆骞是来送了的。我认为无论如何这个呼应还是需要的。不然那个“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就没有力量了,也就显得吴兆骞太没心没肺了。(那几个茶客,很北京很八卦,有意思)
缘漫断,三弹指。忧来欲,九回肠。
剧里的吴兆骞和顾贞观都在偷生,一个为生存忍辱负重,后来忍辱负重变得顺其自然,妥协于“活着”这一最低需要,一个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知己归来的幻梦,长达二十三年的幻梦,最后发现所谓“知己”,所谓吴兆骞是顾贞观的知己,根本是无稽之谈。像《飘》里斯嘉丽对阿希礼的幻想,到头来发现始终执着着的,完全是自己构建的想象。而且他真的报偿了纳兰吗?似乎也没有。他们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营救吴兆骞”这一主旋律上。这条知己的线似乎也是有些一厢情愿的。
结局顾贞观一个人离开了,怀抱着谅解,失去了一切。
而幸亏历史还有小小的慈悲,在真正的时空中,他有两位真正的知己,而直到他们离世,他都未曾失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