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我
前两天刚过27的生日,心头只是悸动了一下,毕竟这是很明确地意味着自己在成长这件事。我就在想,有什么可写的呢?有什么可记的呢,结果我突然就想到,10年前17岁的我——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开始寻找我17岁的踪迹。
那是2014年,上高一。年初我与初中女朋友分手了,我俩是同一初中一起升的同一所高中,听起来很有故事,但其实那时候我就展现了对恋爱毫无经营的能力。现在对那时某些孩子气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两人关系的持续其实都不会,一直到现在,我一直都还觉得我依然是那个17岁的恋爱白痴。
年初还因为分手的原因,我痴迷于看电影。也就是在那一时期,我观看了《重庆森林》,认识了王家卫,沉迷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不肯自拔。也就是这一兴趣让我了解了这世界更多,体现更多,放佛杨德昌的那句“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也就是这个夏天我还买了俩自行车,虽然后面被偷了;还出去徒步+露营,虽然过夜挺糟糕的。而且这一年应该还是我写随记迸发的一年,也许有失恋的原因,也许有看电影的原因,那时候整天把自己搞得忧忧郁郁,似乎很不错的样子。
其余什么的我也记不太清楚,接下来就交给QQ空间里我10年更新的动态吧。
天呐,我粗略地看了看,真的很尴尬,不过我会强忍住看完。呃,讲真的,真的很难仔细看完,都是粗略看一下动态内容,评论区里的回复啊之类的更是难上加难。
那时候讲究转发,我记得我有很长一阵子都在转发“音悦台”的说说,它每天都会更新一张图+一句话,有些伤痛文学吧,那时候很吃这一套。
本来想着自己17岁会有些什么令人充满回忆有热血的青春事迹,结果看完一整年的发布的内容,大多都是让人尴尬而不忍直视的内容。我尝试把它挪到我弟弟妹妹的身上,现在的他们与当初的我同岁,也毫无违和感,也许这就是17岁年龄的人正常表现,但在我的认知里,17岁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年纪了,但那些做法我甚至觉得是一个11-15岁才会有的行为。14年一整年发布动态的频率很高,特别是上半年,几乎每天都有,而且还不包括转发之类的,到下半年会好一些,差不多三四天甚至一周才有一条原创。
我顺道看了看自己13年与15年的内容,13年几乎全是转发——那时QQ空间里充斥着各种转发。15年似乎我就突然消停了许多,我细数了一下总共14条,最后一条停止在9月26号我身份证满18岁我去网吧光明正大上网这件事,而且距离上一条是7月21号,这改变也太猛了。
我尝试复盘一下,应该是13年我刚上高中,从一个很封闭式很小的初中到了一个相对大很多所谓自由很多的高中,发动态也许就是对这一转变的直接体现之一,随之持续了一遍多,到14年最后一两个月的时候开始减少,直到15年初,突然就少了很多很多,我忘却了我这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谈新女朋友吗?与人有什么关系紧张吗?印象全无,或者说记忆中的事件与时间不匹配。毋庸置疑的是从这更新频率说明这段时间我的确改变了。
15年的动态发布内容至少是能看下去了的,评论区也能读下去,甚至觉得已经出现了我现在的模样,想想还是成长了呀。直到16年——因为后面更新得越来越少,所以一下子就看完了,16年更新的内容其实就与我现在所更新的内容没太大差别了。
哦对,刚刚好也是14年,那是我逐渐在QQ空间记录生活的元年,往后6年我每年都会创建一个当年年份的相册,把一年的手机照片全都放进去,虽然只持续到了2020年,之后的各类云端应用代替了我这一方式。但这照片至少让我看见了我17岁不止是个只会在QQ空间发一些现在看起来尴尬得抠脚的少年。
夏天我在中山打暑假工,那时我就已经是一个喜欢到处走到处闲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人,拍了很多那时的工厂、商业城,以及岭南沿海的乡下和天际线。那年挣得钱买了辆自行车,也出去骑自行车了一段时间,和昌辉骑上泔溪又下龙潭,和杨涵骑车去大溪五福,去木叶徒步等等。
回看自己骑自行车一些照片,如果问当初的我,你能想到10年后的你有钱出去骑行,也可以有时间去骑行,但却没有去,他会怎么想呢?也许会“天呐,白痴吧”这样感叹。是呀,我也感叹,我怎么没有去呢。
而且有关木叶徒步的那条路,这10年我一直没敢忘的,因为我一直念叨着还要去一次,20年骑摩托车尝试去一次,但因为走错路差点折在深山老林里,然后在木叶乡街道上时又放弃了。23年开车去的时候发现一切都和当初的自己不一样了,就算路硬化了,但那些山和记忆中14年的模样也不一样了。现在呢,我坐在重庆这座城市的出租屋里,待会要去上夜班,对于木叶的事,不知道后面的我会有什么打算。
这1-2小时粗略回忆了一下17岁那年的事,从最开始很憧憬,以为很青春美好,结果发现尽是尴尬和羞耻,到后来发现原来17岁不止一面,青春美好也有很多。单从数字来评论的话,我最喜欢17岁这个数字,它没有18岁那样意味着成年,也没有16岁那样显得有些稚嫩,这个数字让我憧憬很多年,无论是未到17还是经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