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阅读
查看话题 >小札丨2024年的九月 我读了什么

对不起各位书友们,差点拖更。
九月真的太精彩了,一共读了8本书。随笔里的千万种生活,游野泳、去印度旅行、在巴黎知吃思,纪实人文M译丛新作直接拉到了当今巴以战局下的独家视角,还有小说里获得的“心流”时刻,感受爱与被爱的本身。最后,我们依然要感谢诗歌,因为音乐和诗是生活所能给予我们的世上最美的事物……种种种种。
下面请看。
1// 随笔类
简中版不容易啊。要坚信活着总会有好书诞生。
这本鸿篇巨著是出身于耶路撒冷最古老的阿拉伯家族之一的巴勒斯坦哲学家萨里·努赛贝写作而成,译本是我的友邻也是我个人超喜欢的译者何雨珈老师(她有一只完美小猫)翻译。
这本M译从的含金量真无需多言,巴以战争里的巴勒斯坦人视角,这真是独一份儿(起码目前是),阅读间隙忍不住发了好几次朋友圈和广播——神译名,神视角,好看到停不下来的那种。
非和平地区的灾难都是相似的,这是我们真正应该去了解和正视的世界。巴以冲突的历史起源、演变和现如今的状况,在《故国曾在》里被萨里书写得如此含流一脉、鞭辟入里。他从讲述自己与他们的阿拉伯大家族的爱憎浮沉,以及许多巴勒斯坦人的艰难求存。故事之所以显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也源于作者本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的大半生可以说是巴勒斯坦历史的缩写本,从此处到彼处,从游乐到受难,曾经的巴勒斯坦听起来更像个遥不可及的童话,现在这个国家的前途似乎只剩下黑暗的长夜和一堵横亘两地的高墙。
萨里是会讲故事的人,身体里充满了一切例证和故事,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像错综复杂的线,文字的痛感像滚烫的蜡一样,不愿堕入惩罚与压制的人们,一方面又在亟待寻找喘息和逃离的机会,可是足够难了。令人窒息的街头社会,在他成为和平运动的先驱后日渐麻木,萨里他一方面在巴勒斯坦高等教育机构任教,将和平的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一方面与阿拉法特治下的巴解组织接触,任巴解组织驻耶路撒冷代表,与以色列进行斡旋。他致力于在巴以问题中找到“中间立场”,开辟反思与对话的空间,几经碰壁但不改初衷,正如他在书中说,“这些年来,我也有不少理想被无情摧毁,但我相信人生远远不是种种错误所能概括”。
这本书真的太难去概括了,它有亲历者的故国变迁,有伟大的爱与信仰的家国情怀,有被历史和政治席卷一切的灾难,有和平和非暴力运动的力量……纷繁复杂的中东困局下仍有艰难且动人的记录,依旧令人心生一种任重而道远的希望。

我的年度最爱!鬼知道我等这本中译本等有多久(嚎啕大哭状)!
神奇之书!魅力之书!绝妙之书!作者罗杰·迪金度过了充满水的一生。

当我打开书页,不小心滑落一张他躺在他的老旧浴缸在雪地里的照片,心想“这老头可有点东西啊”,然后又在老麦作的序里读到这一段:

可真是至真至诚至性之人啊。
他远比别人更爱解放天性,更享受这个世界。水是万事万物的总和,雾、雨、沟、渠、河、沼、湖、海……这一切水的形态好像都能够穿透他的身体,形成无数错综复杂的线,罗杰本人和读者都被诱引,再通过他的悉心点数和描述产生被水环伺的快乐与兴奋,多么难得的体验啊。在我阅读时,还会生出“只想继续读下去的心情”。
18个月穿游英国河流湖泊的沿途见闻被一一记录。
原来罗杰的这些经历,是为了理解D.H.劳伦斯在《第三种东西》中提到的谜团:“水是H2O,两份氢,一份氧,然而,还有第三种东西,让水成为水,那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这就是浪漫主义者的生活哲学吗,活泼泼地去游息——以实践创造纯粹的自由,感知自然间旺盛的生命力——哪怕只是为了庆祝生命中某个美好的一天。
罗杰是这样表达他对于专注“游水”这件事的心情的:
如果我能游上几次泳,在水里泡上几回,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漫无目的的,那就更好了。漫无目的的游泳之所以美妙,是因为与之相关的一切都只是关乎此时此地;它的本质、它所带来的剧烈体验都不会逸出其外,与过去、未来发生纠葛。游泳者欣然接受了他那充满谜团、疑惑与不确定性的旅途的牵引。他是溪流中的一片叶子,终于摆脱了人生中种种微小琐碎的目标。
几十个小章节就意味着有大大小小的途径和目的地。这也正意味着他与水流穿透彼此的方式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一次的文字竟能散发出狂纵的肾上腺素气味或是平静愉悦之感,在近乎躺倒式惬意入水的治愈时刻。蛙眼视角不断远近交替放大缩小,跨越“边界”的感官体验,使身体不禁发出愉悦的震颤,而裸露肌肤直接下水带来的感官享受更甚,心跳离自己更近了。水体全部都拥有了具体的色泽、形状和质感,罗杰的形容和比拟词更赋予每一种水体以性格,狂野的、温驯的、慵懒的、醇美的……仿佛它们早已于此向你敞开,自己也在水波中游弋,在阒无一人的野泳之地,收获奇异的阵阵晕眩,你会越来越懂得这些为何令他如此沉迷且乐此不疲。

没什么是游泳不能解决的,实在不行就多游会儿。
除此以外,罗杰在游途中偶遇的各种植被、水中生物和陆地昆虫、动物也成为了他的同伴,其中还掺杂了文学、艺术、科学等各类充满知识性的丰富信息量。英国传统游泳文化的形式以及在当代的式微。在这里无法悉数罗列展开,去尽情阅读吧,绝对是无比美妙的畅游。
了不起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罗杰·迪金!了不起的年轻译者!
最后,附上译者@野次馬 精心整理发布的《Waterlog》地图、实景及其他资料信息,配合食用效果更佳: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16924914/
近几年总喜欢读一些我去不了的地方的游记。

在帕斯迄今最具个人性的这部散文作品中,他把诗意的洞察力与丰富的知识瞄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主题:印度的文化、风景与本质,一个已经回响了数千年的大陆与文化。
奥克塔维奥·帕斯在驻印度六年期间的所见所闻集结而成的内容更像是文论,阅读越艰深。神祗与宗教、种姓制度、语言、印度诗歌、性爱、国家主义等等,全方位的「深度探寻」,像一张巨大的魔毯,令人对其心生无限的好奇。印度一直是我想去的国家的之一,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提供了相当多的知识性、思想上的帮助的,甚至还有哲学性,十分之全面。
他说“时间是梵天的一场大梦”,理性之余也是有浪漫与情致在。开篇《孟买》、《德里》便已攫住我的心神,仿佛遍游此地,光影与时间在静止的伊斯兰建筑之间永不厌倦地游戏,所见所闻、所嗅、所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诱引,这很难讲。帕斯把它们罗列出来是:眼花缭乱、惶恐、茫然、错愕、喜悦、狂热、恶心、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即使我未曾去往这个国度,我想应如是。
帕斯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让读者拥有一双慢下来的眼睛,从容不迫地看他轻拢慢捻,每一个细部都井然庄重,精致无比,重现了一位墨西哥诗人&外交家的思想、世界观和美学品味。
「选择成为谁,是不自由的人生中最大的自由。」
写作的速度必须高于时间流逝的速度,也高于当事者遗忘的速度。胡安焉在《我在北京送快递》里是个负责讲述自己故事的人,在物流公司拣送快递一年的生活,“散漫真实又不耻于自剖”的书写着实动人。而《生活在低处》更是邀约读者共同进入非虚构与现实交错的内部世界自我审视的一种方式。密度更高,作者本人的思想和内心迥异于词语之表达的境界,自成一个整体,内心生活的另一番折射,从低处爬升而出的“沉默中的大多数”,道破“世另我”的生存境地和精神状态,令自由生发在无限更高更远的地方。

真诚是胡安焉的“必杀技”,轻快锋利又频生幽默的文字,无需技巧也能让每一个句子带上语气。他依旧保持极其敏锐的生活/写作意识,松弛之于又随时警觉自己需要自省和回归人生更根本的母题:人应该如何以及为何而活。同时这也避免了行文的匠气产生,所以我每次都收获完全不会兴味索然的阅读,特别接地气,特别好。全书共三个章节,从童年自己的家庭史到“为什么写作”,再到日常琐碎中的见证与形而上的感悟(写作小说时的副产物),整本书的写作文本用胡安焉本人的话说就是——回到更个人,回到更内在。第一章的家史回溯,不由得让人怅惘,几代人的喜乐忧愁,在被无情浪淘冲刷后像黄昏簌簌而落,静悄悄地,剩一些忧懑和苦涩。草丛变成了楼盘前的小广场,也是从时代倾轧中求得自由的例证。
但太阳仍会照常升起啊。
90后女作家在法国巴黎生活的知吃思。很喜欢腰封的这一句:「在食物方面,我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我的厨房没有国界。」
我也是。笑。

她的四季我可太羡慕了:用芦笋庆祝春天、吃草莓挽留夏天、秋天去森林捡栗子、冬天用西兰花搭圣诞树。32p的巴黎生活彩页更是将生动真切的“C'est la vie”悉数带入读者眼前,像是一团团彩色丝绒线从腿边滚到地板上,它们是如此有生命力似的。
当然苦辣甜酸都有一点。她有珐琅锅和一些marimekko杯杯盘盘,从jellycat玩偶获得许多治愈力,也时常赞美蛋糕和友谊,呼吁大家去旅行,去爱。尤其是写作经过世界最困难的那三年时间。
我们依旧赞美日常,赞美身边经历的一切。
2// 诗歌类

亲历一场色气盎然的梦,捷克诗人的浪漫范本,关于世间众美。穿行比目睹更为深入的真切的方式,在感官世界之中嗅到成熟甘美的气息,它们来自午夜时分成熟的果实/调色板上褪了色的记忆的颜料/她们蜜色与深红色头发/手中几组同花色的纸牌。
是幻象、是诗意。是情。诗行之间的音部和韵脚交相辉映着的是缪斯女神抛下的爱的指针。“爱”是赛弗尔特所有的诗篇中最深刻的主题,贯穿他的创作始终,通过各种诗歌面向传达给世人,“爱”亦是诗人对世界真实的回应——
因为众神之中最美的
是爱。
它始终如此,且无所不在。
每一位诗人都有他/她们自己创造出的时间观。塞弗尔特作为美的信徒,更是感官世界的痴迷者。读者与伟大的爱之神对坐,那些难以名状、稍纵即逝的闪光,带着美的本身飞抵,物象本身营构起虚实真假交织的多面形状,一种神秘的呼应,近乎梦中的神谕,温柔的眠床。
依然要感谢诗歌,因为音乐和诗是生活所能给予我们的世上最美的事物。
3// 小说类
充满宿命感的短篇小说数篇,刚好在台风天读毕。
这本完全是写“刹那间的感受”,一个多月的现在让我翻开目录看着标题竟然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但感觉这本和我之前读的葛亮的作品的风格和感受似乎完全不同,充斥着一些幻想的真实感,离散的终曲,而故事总是适时而止。

都市情感二三,却总发生在风球降临的城市。丰沛似真的叙事景框和某些衔接处的表演下,故事者之间的交集,就像一对对失明的恋人,疯狂地寻索爱情的形状,情迷意乱的,我们开始彼此凝视——可惜它只是个轮廓不可能私有。当风球挂起,整座城市就隐入雨水。

时常要怀疑,我们是不是被爱的记忆,而不是被爱与爱本身,淹没了。
阅读完全是一场自我的狂欢,人们总是无意识地在书里寻找共鸣。欧健梅是擅长描述百无聊赖又暗流涌动的气氛的,但可能也正是不同的读者没有与她的文字完成“情绪并线”所在。它纤细,疏离,近乎意识流的个体,在灯火通明的寂静中吞吐着呓语和幻梦以致非线性叙事难避免的无序,由此阅读中的情感感知成了一种不易得的福至心灵。

故事本身,其实就是一对亚裔母女的东京旅行故事。这次旅行或许并没有像女儿所希望的那样成功,虽然几乎一切都按计划发生,没有什么糟糕的意外。作者欧健梅给到的是文本特殊的拖曳感,自有它的节奏,一帧一帧之间的空无里,让心来回颠簸。
《冷到下雪》是如何冷冷冷到底的,是将讲故事的方式和形成的段落不断地改换形状,然后浓缩在我们的脑海中,闪烁着冷却下来。千头万绪在漫步中游离于官能实感的状态,被微妙地支配,跟从前记忆重叠,十月的雨依旧沛然而降。
书里有不止一次让我进入“心流”的时刻:
01 那一刻,仿佛有我重拾游泳后,从泳池走回家的午后紧密相连,与那广阔无际的世界息息相通。
02 公寓里的早晨。猫咪偷偷溜进卧室,一开始听见的是它厚厚的肉垫落地的声音,然后是它沉甸甸的身体压在我胸口,从喉咙深处发出咕噜咕噜,甚至让我的喉咙也似乎发出了共鸣。
03 厨房工作台面上放了个超大果盘,似乎只要用李子、苹果和一串甜津津、熟得发紫的葡萄将它装满就行。
04 在展厅里的感受,那种不可思议的浓烈情感。曾经人们把包括树叶、树木、河流和草地在内的世间万物看成图案,真让人难以置信,更了不起的是,他们发现了图案中的神韵,并把这种神韵注入布料中。
总之,这本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但很合我的阅读口味,就酱。
感谢阅读。
那么,十月即将上线。
毒妇脸少女心。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札丨2025年的三月 我读了什么 (32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二月 我读了什么 (31人喜欢)
- 好物丨没更新的日子也有歹毒地消费啦。 (76人喜欢)
- 小札丨2025年的一月 我读了什么 (61人喜欢)
- 白天搬砖 夜里读诗丨我的2024年阅读 (9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