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把好钥匙
之前几乎一整年里,我都眼巴巴地望等着每周三,成庆老师的这门课程一有更新,便会第一时间点开来仔仔细细收听音频,然后认认真真阅读文稿。那段时间,心里总是一边盼望更新,一边劝自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边耐下心来把前些日子的课程笔记翻出来反复咀嚼。如今回想起来那不过是数月之前,竟也产生恍如隔世之感,同时也确认那真是一段充实且美妙的经历。记得在课程里,作者说因为题材原因,它几乎没有出版的可能,当时我的心里一惊,暗暗为之可惜,哪知今天竟然看到它付梓成书的消息,实在开心,想着一定要写一篇书评,一来感谢作者的付出,二来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三来希望把这本书推荐给需要的有缘人。 作者将佛学思想和基本概念按照逻辑一一铺陈开来。既然人人都有痛苦(苦),苦从何来呢(集)?如何灭苦呢(道)?没有痛苦是状态是什么样呢(灭)?八苦、三苦是什么?五蕴躁动如何带来爱欲执着?你到底为何执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如何让你痛苦?真的有“我”吗?什么是“无我”?如何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何谓八正道?四禅八定是什么?如何禅修?视线从自己内心转到外部世界,世界如何运行?何谓因果业力?何谓缘起?什么是“般若”空的智慧?心经讲了什么?中论讲了什么?金刚经讲了什么?何谓慈悲?禅宗是什么样子?菩萨道是什么?如何面对死亡?一字一句的讲述里,既有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也有对方法论的讲述,还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诊断,更有对基本概念的解释,他就那么不紧不慢地分条逐缕、娓娓道来。每次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对于我这个既不得不承受时代之痛,同时也不得不承受自己人格之痛的人来说,都是探查伤口、找明原因、对症下药的过程。 大约不出意外或者不属于外星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内心的痛苦,不仅如此,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探索自我的好奇心。有些痛苦,解除的第一步,甚至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看明白自己。看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人;看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为什么处在这样的状态;看明白此刻自己的念头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诞生这个念头。人无法独立存在,进而我们需要看明白我们所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以及为什么社会是这个样子;看明白我们应该如何与社会相处,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与社会如斯相处。在佛学中,“看明白”大约就是“智慧”,就是还一切人、事、物以“本来面目”,如此,看待任何问题,不加自己的滤镜,不做主观的判断,也就是破除了“我执”,让自己跟一切事物无障碍地交融在一起,依山顺水,直达本质,自然不会再有因为“我”而起的痛苦。同时想到某次一位研究政治学的老师讲社会科学追求的“智慧”,是“对事物作出合乎比例的评价,”揣摩其意思,一来需要把事物本身看得准确明白,二来需要把事物放到合适的位置中去看待,这不就是要求观者摒弃自我主观的影响、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嘛。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传统佛学思想和现代理性智识的这种相遇,并不是巧合,而恰恰是其科学性的体现。 近几十年来,红色价值事实性破产,传统价值又经历了前百十来年的政治性破坏和后几十年的经济性不适配,而现代价值又被挡在外边,所以当代中国社会有太多人面临着人生意义缺失的精神危机,人们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可是越来越看不清忙碌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不是食不知味,就是耽于物质、美色,然而感官的刺激一过,身后只剩一片寂冷。面对漫漫的虚无,以理性面目示人的现代精神认为,首先承认人生的虚无,任何人都会死亡,地球乃至宇宙也都会在某个遥远的时点不复存在,这是肯定且必然的,在此前提下“Do yourself”,人只此一生,生命无法重来,你应该做你内心真正想做的,把每一天过得开心而充实。做什么能让你最开心而最充实呢?不同的人定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大家回答的共同点,必然是把自己的社会身份做到极致:如果你自愿做个商人,那就应该拥有创新和开拓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你自愿成为律师,就扎扎实实熟读法条法规,为代理人争取到每一分合法的权益;如果你自愿做一位工程师,那就把技术和管理钻研透彻,为工程的质量、成本、安全、进度目标一丝不苟,拒绝各种诱惑,全身心投入进去。现代社会的经济逻辑对任何社会角色的设定,都是为了其更好地与群体合作,进而实现人类群体顺利地生存和繁衍,都必然是“利他”的。也就是说面对虚无,现代精神提倡的个人自我实现哲学具有鲜明且必然的“利他”属性。而大乘佛教尤为重视的“行菩萨道、具慈悲心”,这种“利他”思想同样可以填补现代人心中的虚无。这亦不是巧合。 是不是可以说,除去物质匮乏或疾病等引起的身体痛苦,人们精神痛苦的原因大多在于心里没有处理好自我和他者的关系,确切点说,不是把自己放得太小,就是把自己放的太大,尤其是把自己放得太大。这种自我与他者关系的不恰当摆放,在人内心是非常底层的存在,既是天生带来,也是后天塑造,自己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异常。现代心理学的解释我认为是科学的,一个高神经质的人容易焦虑和抑郁,也更容易害羞,这样高敏感的表现原因在于自我意识的过分敏感和膨大。而一个高自恋者往往夸夸其谈、自我炫耀或格外重视别人的评价,是因为过分夸大了自己的重要性,总是试图用自认为那高于他者的优越感去平衡那颗脆弱自卑的心。而作为两千五百年前的心理学,佛学虽不对人格进行分析,却敏锐地找到痛苦的根源——“我”,并给出了根本性的解决方案——破除“我执”,达到“无我”,进入“空”。我当然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去评判佛学的高低,但我确确实实从作者的教授中学习到了减轻痛苦的方法。 一边跟着作者学习佛学思想,一边也实践内观禅修。课程里安排了好几期节目,将禅修的具体细节一一讲明,我同时买了德宝法师的那本《观呼吸》,参照着细细体会。第一次打坐的感受简直是惊奇,集中注意力三次深呼吸过后,原本躲在角落的呼吸,竟如细浪般来回起伏连绵不绝,身体一步步放松下来,每一次微小的动作调整在感觉里如山崩地裂,同样地,外部世界只要有一点儿微声传来,意识里的声音已经响彻云霄,打坐时的五官感受竟灵敏如斯!不仅如此,坐在午夜的自己轻闭双眼,将注意力专注于鼻尖,一呼一吸间越来越深沉,眼睛里似乎有花纹出现,细看之下竟是莲花,过一会儿又成为羽毛,这个时候头脑极为轻柔舒适,如漂浮、如腾空、如飞翔。舍不得睁开眼,但又想知道时间,这个念头只一盛起来,便不得不睁开眼,那就浅尝则止吧,看看计时,二十来分钟,心中大为惊奇和欣喜(请注意,这是我对自己第一次打坐的描述,它不一定正确,如果你要学习打坐,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习为好)。后来一次次地打坐,逐渐做了些细节调整,比如把刻意的深呼吸改为自然而然的呼吸,加入了数息,逐渐地去觉察念头,从思考到观察,时间略微增长,总之它就是清明的感觉。 基于这样的学习,又因为那时还在北京,就参加了朝阳寺的周末禅修班。看《水浒传》多年,这才终于第一次在传说多年的寺庙里过了夜,第一次跟传说中的“和尚”(准确讲是僧人)对了话,“师兄”、“阿弥佗佛”不绝于耳。凌晨四点钟起得床来,面对幽幽的磬声,第一次吃了斋念了佛,也终于明白了那句“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明确含义所指。那里有闲散的阿黄,有清冽的睡莲,有斑驳的大铁钟和翠绿翠绿的核桃树,那里也有绝美的云,有流云,有闲云,有怒云。有的像孙悟空脚下的筋斗云,咕嘟咕嘟一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遛烟儿间就飞走不见。也有的薄云丝丝缕缕散淡清闲,高高漂在天上,不紧不慢晃晃悠悠,仿佛野鹤一般。还有的云是波涛,厚重重地一大片一大片压过头顶,无尽的能量蒸腾纠缠翻飞肆虐,永远不会停歇。更有的云像是滴墨入水,痕迹随意且和谐,边缘处氤氲逸散,宛若仙气。 不只这些,在节目底下也会跟其他朋友交流互动,也会看作者给其他同学的具体指导,最过分的是自己还在底下发了相亲帖,毕竟老师讲的是般若智慧吧,没有姑娘回复消息,倒引来吃瓜群众几个。后来到上海生活,有心趁周末去永福庵禅修一下也好、听听讲座也好,可总也不得机缘,终于有一次下定决心,约了朋友一定去走一遭,奈何事到临头朋友竟然爽约,我也无力坚持,只得作罢。如今离开上海,辗转奔波几个地方,仿佛已是故事,其实也就过去几月而已。人生无常,那些也不必在意,若有缘,自会有缘,若无缘,今日的书评我觉得也是很好很好的。 后边附上自己在2023年9月2日当天课程下留的一段学习感受,以此纪念那段时光。
“最近以来,跟着陈(成)庆老师的节目学习佛学,发现自己心情特别好,尤其昨天跟陌生人的聊天,更能看到自己的改变。 “作为一个(身在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一直以来眼里世界是实实在在的世俗世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科学就是科学,凳子就是凳子,一切都是‘实’的。然而昨天的聊天中,把自己抽离出来,观察对方的同时也观察自己,觉得心仿佛大了,大约就是‘空’的感觉。(?)即使对方斩钉截铁地‘痛骂小日本儿’、支持普大帝,我眼里的她也并不如往日觉得地那么实实的厌恶与愚蠢了,而是有一种抽离感,就看着她,觉得好有趣,她好沉浸在自己当中,她好认真啊,我知道自己有跟她相反的观点,但是此刻觉得自己的心里能装得下她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我不会为她而生气,而是有一种理解甚至怜悯。往日的我虽也不会跟她或她的同类争辩,但是心中对智识、对错的执着会生起嗔心,会想要远离这种情景。但是昨天几乎没有,就是看着,看着,聊着,聊着。还很轻松。 我想,佛学确实带给我一些转变,如果形容原先是针尖麦芒聚焦社会不公的话,现在可能是侧了一下身,换一个角度观察,也兼顾一下自身。一直以来对自口、民口、法口执着地追求,想要投身于政治学研究的志向,肯定有善良的期待公平正义的原因,但更深的是对自己成为英雄的自我感动,佛学里叫执着,心理学里叫自恋。接受这种自我剖析其实花了好久的时间,但是如果真的想要看清自己,就得放下我执,直面事情本身。观照,什么就是什么,不用矫饰,不要被迷惑。这跟社科当中对智慧的定义(智慧就是对事物做出合乎比例的评价。一是先把事事物搞清楚,二是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是相同的。 “再次感谢看理想,感谢陈(成)老师,感谢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