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成)长的痛说开去
作者:覃立
带过娃的人都有体会,新生儿经常会夜啼,大人怎么哄都无济于事。我家目前就在抚育一对双胞胎女儿,也正在经历这阶段,全家人经常被折腾得夜不能寐、衣不解带。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昌明,上网一搜就能知道,除了饿,小儿夜啼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各种生长的痛:6—8周左右是疝气、胃食道反流;3—5个月主要是肠胀气;4—7个月是出牙;到了10岁左右生长的旺盛期,会出现非持续性的下肢肌肉疼痛,医学界干脆将此症状直接取名为“生长痛”。
生长的痛只发生在较短的特定时段,人一生绝大多数时候要承受的其实是成长的痛。“生长”与“成长”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后者的解释是“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可见,生长偏向于生理层面,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可以自然地增加年龄、体重、皱纹……而成长更多时候是指心智的成熟、认知的提升、能力的拓展。
在医学不发达时,民间对小儿夜啼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中医认为是心血亏虚以致神魂不宁、经络不畅,故要招魂安神。贾平凹在中篇小说《鸡窝洼人家》里就描述了流传于陕西民间的“夜啼帖”: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据说把这帖子粘到镇上桥头的树上,让过往的人都念一遍就能止啼。至今,一些老人在带娃时还会常念这段词。
查到了哭的原因,现代父母又遇到一个新难题:娃哭了要不要马上抱起来哄?又上网一查,有的说不能马上抱,以免宝宝形成“哭了就抱”的依赖;有的说要“无条件”地马上抱,先告诉宝宝“我在”,然后再视情况解决其真正的需求,否则会破坏娃的安全感,进而造成一辈子的阴影。而所谓“孩子哭了不能抱”的说法,其实就是“哭声免疫法”,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者约翰·华生的一个臭名昭著的实验!当然,网上还有第三种说法,要分类讨论:a大于1、小于1和等于1的情况。你看,信息爆炸时代,普通人在网上寻求解决难题的答案简直就是拨草寻蛇、自寻烦恼。
聊到“童年阴影”,就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现在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小时候的创伤,往往需要一辈子来治愈”。这就是弗氏提出的“童年决定论”,亦即当下的热词——原生家庭。所以,现在的父母大都希望能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少受伤害。某考研辅导名师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就曾言道:“对于我的女儿来说,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她将来不用为生计所累,我给我女儿已经赚够了,她将来可能一生都不用为钱发愁。”看看,这就是有底气的父亲说出的话。不过,这位网红名师的视频看多了就会发觉,其实他的不少观点较为偏激,自身也有点敏感,喜欢公开怼人。评论区有人说是这由于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刻在骨子里的自卑造成的。这就又回到了弗氏的“童年决定论”。就好比一说到“分情况讨论”,我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解函数。
就我个人认为,成长的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需要有所经历,否则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懂得珍惜,德不配位、财不配身的案例身边也不乏见到。父母呢,则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兜底。有资源和家产的门阀、世家可以靠人脉、联姻、继承等手段延续家族辉煌,普通家庭也可以有自己的传承。有了两个女儿后,我就开始策划一个方案:把家族的技艺整合起来传给下一代。粗略琢磨了下,我们夫妻双方家族能拿得出手而且适合传承的技艺有:酿酒、纹绣、滑翔伞、跆拳道、高尔夫球、田径、体育教师(练)、造飞机……“家族技能培训计划”将尽快提上日程。俗话说得好,“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在三代烟草人、三代税务人、三代电力人、三代银行人……频出的今天,普通人安身立命最好的方法就是“靠技能吃饭”。先多学点技能,再深钻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谷爱凌就是在尝试了多种运动项目之后才最终选择了滑雪。如果技能再有英语的加持,就可以出海打工、环游世界了。前不久,“济南一村庄上百村民凭电焊技术移民澳洲”的新闻就成了街谈巷议的焦点。当然,成了新闻后,“电焊+英语”移民的门槛已经抬高了不少。不过“技能+英语”依然是个好赛道,关键是要扣住时代的脉搏。最后,引用当下在网上引起强烈共鸣的一段话做个总结:一个家族没有格局宏大、眼光独到的老人引路,会导致整个家族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缺乏长远规划和资源调配,家族成员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团结和协作,甚至互相指责、争斗,消磨成员之间的信任与亲密,从而影响家族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