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走神 | 喝茶不必仪式,赏乐不必Hi-Fi


喝茶这件事按照某个维度来说,可粗略划分为两类:需要仪式感配合喝茶的,松弛自在喝茶的。
仪式派喝茶需要一定氛围的营造,可能会包括但不限于要正襟危坐、要身着茶服、要止语、场所要装饰成一定风格(禅意、诧寂或极简之类)、要配合古琴古乐等等。
松弛派喝茶则简单多了,只需茶、茶具、热水三要素足以。形式氛围无要求,环境也无特定要求,干净即可。
我属于松弛派,但有时需要照顾水温、冲泡细节、用力感受其中滋味,松弛得也不够彻底。
今年由于茶之外一些事物的繁杂,一头全身心扎在茶里的时间少了很多,与友们于茶也疏于交流。忙起来时,就只是揪几根茶到马克杯里随意浸泡,喝得快见底前就蓄水。不用担心淡薄,也不担心过萃。
以前就体会到这种完全松弛躺平的泡法,对于很多茶而言,其实也很好喝,甚至有格外的惊喜。今年又因一款单丛以这种泡法倍显甘甜荔枝韵味,远胜平日正式的盖碗泡/壶泡法。就更加觉得这种方式值得推广,让更多人以简单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技巧的方式喝到一口美好难道不好吗?
我寻思得给它取个名字,就“轻盈泡”吧。这个称呼符合这种泡茶法的特质,即从投茶量到香气、滋味都轻巧飘逸,但又丰盈有迹,清晰玲珑。

又用轻盈泡尝试了不同的茶,发现生普,尤其是已经有一定年份干仓存放的生普,简直可以说能喝得拨云见日都不止,更是青天白地都见得清晰明了。
常规泡法通常被强烈的回甘和苦涩遮盖了细腻的花果香、木质调,但轻盈泡的话,他们就能层层尽现。不用照顾烧水添水等事宜,喝完松弛泛空静坐,回味绵绵不绝。一阵小风吹过,好似自远处橄榄树吹来的风,无比惬意。
用这么随意散淡的方式,竟然能喝得那么清晰那么美。理性收获有了,感性收获也有了。
这令我想起以前跟一个朋友说起听音乐的设备。他学过乐器,是个非凡的业余乐手,听音乐从来不讲究设备音质什么的。我听音乐数年横跨诸多风格,被音乐滋养着听了半个地球,对地理广阔的感知度、对人文形态丰富的感知度,就是靠听音乐听来的。从小磁带、CD、MP3到现在在线数字音乐一路听来, 我也是从不讲究音质。
一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尤其是另一个朋友不时向我展示,感受一下他又又又更新的天价新耳机时,我每次都更疑惑了。我当然也能感知和承认音质有别,比如差的音质会损失掉很多细节。但还是疑惑觉得这不是最要紧的,何以值得花费上万买一个耳机?我就不需如此花费,也能浸透于音乐其间。
后来业余乐手朋友一句话给我整明白了。由于他过于不讲究设备,比我都不讲究,有次说起一个我觉得音质贼差的便携蓝牙音箱时就好奇问起。他说他不需要,因为感受力足够强,可自行脑补音乐性,有好音色更佳,没有也不影响。
我:Soga。悟了。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么。
喝茶也是如此,具象层面的,感官上够敏锐,平日的日常饮食、闻嗅体验积累够多够用心,那么就不会错过风味细节,不会错判香气风格,这是物理层面的感受力。
意象层面,喝到一款茶整体的风味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就是各人无意识体会和脑补到的(注意,一定要是无意识的,刻意瞎想就没意思了)。这是意识层面的,靠的是各人的心灵感受力。
所以喝茶并不是非要仪式感,欣赏音乐也并不是非要讲究音质,包括拍照也不是非要高端相机。过于注重这些,反而容易本末倒置。
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加分项,甚至能加大分,但更核心还是作为人这个本体的感受力。有核心了再去搞加分项,那才是锦上更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