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厌学风波
一、问题:
自从包包上了一年级开始学习压力大,一天到晚都上课写作业,连我自己作为家长每天接送和陪孩子写作业都感觉受不了,我深刻感觉到这种教学环境和体系非常失败,同时因为我的恐惧,包包也特别害怕考试。断断续续的,她就表现得害怕考试,害怕上学,一进学校就哭,僵持不下带回家休息了两天,结果连出个门她都害怕,害怕我们送她去上学。
孩子哭着不上学,孩子外婆哭着说外公剪了她的花蕊。外婆让我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哭,哪有小孩子不读书的。学校不允许小孩子在学校里哭,怕影响其他孩子和老师上课。 又要上班,又要解决她不上学的问题,焦虑不安,如坐针毡。 爸爸说如果你不去上学,要在家里煮饭给爸爸妈妈吃,她第二天一个人站在小板凳上真的煎了一个蛋,还用电饭煲煮了饭,等我回家,还摔了玻璃杯割伤脚丫。真的很心疼,这么不想上学,宁愿一个在家煮饭干家务。但是她还是想打电话给我,和我视频。我也放心不下, 一直在看监控,两者之间慢慢的依恋。
学校的竞争非常反人性,而且学校不停地刷题把人当成机器来训练,我的初高中全在刷题中度过,没有培养出社交,也没有感受到任何青春的酸甜苦辣。最终我成为了一个较为麻木没有爱的人。 自身非常矛盾,到底该怎么办,继续让她上学,还是寻找到新的教学方式,小城镇哪有什么好的私塾。自己在家学习,我一个人不可能辞职后全职教她读书认字。继续让她回学校,我又害怕她恐惧,然后僵持在校园里,那种无助感,我自己都害怕。(是我自己的恐惧导致止步不前)
二:解决方法
1、外婆及姑姑的想法:不能一味地听从孩子的言论和需求,要摆明态度,站在老师这一边。
2、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想法:妈妈需要制定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爸爸负责带孩子玩耍。不能因为妈妈的恐惧而剥夺孩子去体验人生的权利,舍得让自己爱的人受苦。
3、学校心理老师的想法:孩子还需要妈妈的链接,小学分离时间太长,上课很辛苦,需要接纳孩子的表达,安抚孩子的情绪,回应孩子,不要分离太久。可以取消午托和晚托。
4、林巨网红的想法: 孩子的偏差行为其实是父母未曾发现的潜意识创伤,极有可能是父母想要孩子变成这样才导致的这种结果。 支持孩子躺平,他想干啥就干啥。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创伤,直面体验看见既疗愈。
5、爸爸的看法:我也送不进去,我工作很忙,孩子没必要回家吃午饭,在学校吃方便些。
我:接受大家的想法,我感觉每个人都说得很有道理。
最终是孩子的姑姑,带领我走出的泥潭,她力挽狂澜告诫孩子,书是必须读的要么去上学,要么去封闭式学校上,让孩子二选一,孩子害怕极了,最终被我们拖下楼穿上鞋子送到了老师面前。学校领导甚至还交代过保安,孩子要是在校园门口哭闹拉扯,就让家长接回去。我很害怕:为什么学校没有耐心和爱心接纳一个恐惧害怕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姑姑不管这些,告诉孩子不要哭,哭了同学会笑话。(我之前告诉孩子是可以哭,哭了心情会好一些。所以孩子还挺能哭的。 ) 我不知道如此强硬地态度,是会伤害她还是会让她成长。神奇的是,第二天 (周五) 她照常去上学了。
三:反思
一切的困境可能只是我自己想象得很严重,是我自己的止步不前,导致她的软弱。当我自己告诉自己学习并不可怕,可怕只是一时的感觉,只是自己的想象,直面它,就不可怕。包包说还是很辛苦。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笑。
家长强硬地推她一把,让她挑战自己,适应环境,她或许能做到。或许从此也和我一样成了一个行尸走肉。
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因为自己认可她对学校的反感,对考试和老师的抗拒,她才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喜欢就可以不去。其实每一步都是自己默许。每个人对学校多多少少都有创伤,但是继续在学校学习是每个孩子无法逃避的课题,所以正向的引导必不可少。不管怎么样,无力托举离开中国教育体制的孩子,自己也不是马斯克。孩子,你只能去上学。加油!或许你比妈妈要来得强大。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一刀切的问题,后续应该还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就像她学跳舞从一开始的哭闹,我进去陪读一周,到能自己上课,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目前午饭可以先回来吃,后续稳定了,再和她谈谈,看能不能在学校吃。取消托管暂时不能答应她,因为她在家写作业更慢,而且我会无法正常上班。
一个小插曲:顺便解决了老妈因为老爸剪断了阳台花蕊的问题,直接质问老爹,老爹说是修建过长的枝条,统一剪短的。老妈竟然也是这种会抓住一个小问题,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悲伤中的人啊。她的女儿和她的外孙女竟然一模一样。看到问题负面,然后自己让自己伤心害怕,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这种思维竟然是会传承的!!! 自己强大起来,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感情的事情,需要自己先有胸怀去拥抱,自然而然会有爱进来。
经此一劫,我似乎从自己的创伤中慢慢爬出来,学校的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考试的恐惧也是可以克服的,夫妻关系的僵持也是可沟通的,不要老是抓住问题和负面,不要老是质问质疑对方。关注对错意义不大,有效及时的沟通和关爱非常有必要。告诫自己,不要重复父母的情感模式,不要敌对自己的丈夫,却很难做到不去效仿。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也严重的分离焦虑,之前是上大学和父母的分离,后来是和老公的
上一辈的能量会影响下一辈人,学校乃至社会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然而我们是无力改变的。需要父母很多地爱和正向引导,减少负面输出,才能确保孩子有能量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