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熟悉男人的来信 —— 048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老康的来信
“来信了!老康给朕来信了。”当一封老相识的书信交到陈友谅手上时,他显得异常兴奋。

送信的人陈皇帝也很熟悉,他曾给陈家打过杂,如今自报家门说是康大帅家的门房。陈氏见了他,自然倍感亲切。能让故人看到自己今日的飞黄腾达、煊赫无匹,也算是人生一大美事,不亚于衣锦还乡!
那么这写信的“老康”又是谁呢?他就是在朱元璋攻打应天时来降的水寨元帅、后来的营田使康茂才。
康茂才,蕲县人,“医圣”李时珍的同乡。其人颇通经史大义,事母甚孝。前些年乱兵攻陷了蕲县,他便召集民兵保卫乡里,为了有所依靠,他也像冯国用兄弟一样投靠了当地势力最大的民团武装,只不过立场是挺元,因镇压之功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古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康氏为人甚孝,元朝对他也不薄。但当朱氏率兵攻破应天后,他还是明智地选择了投降。因为古语还有一句“识时务者,在乎俊杰”,顺势而为很重要,愚忠并不可取,何况元廷也不是什么正经主子。
对于康茂才的书信内容,陈皇帝一接到时便猜中了三分。等到打开一看,虽然笔法颇为婉曲,但意思还是很明白,无非是鉴于眼下形势,他老康有意要投靠故人。
陈友谅读后大悦,在大兵迫近应天时,他就料想到对方阵营一定会有人动摇,而这些人中,最有可能的,则非康茂才莫属。因为二人早年颇有些交情,甚至还生发过英雄惺惺相惜之感。有人或许会疑问:陈氏也算是个精明人了,难道他不怀疑临阵投敌者的诚意?他就不怕这其中有诈吗?
不会!不是他不会怀疑康茂才,而是他决不会怀疑已成为大汉开国皇帝的自己,不会怀疑自己手上的强大武装。他陈某人就不相信:在强敌压境、生死考验面前,道德忠义之类的观念还能坚守多久?何况康氏已经有过一次改换门庭的的经历,就像女子再嫁过一次,三嫁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很多。
陈皇帝有的是自信,他也需要有人来点缀和证明他的自信。据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人在不冷静时的智商仅为平静时的60%。看来,陈氏是有些兴奋过头了。当然,刘基已经看到了陈友谅的骄气,所以认定了轻敌的他一定会上当——当然,就当下整个冒险入犯应天的举动来说,便集中体现了陈氏的轻敌,刘基自然不难领会这一点。这就像周瑜与黄盖感到了曹操的轻敌一样,因此黄盖就成了康茂才的诈降前辈,刘基、朱元璋等人也更容易从这些历史教训中获取必要的智慧。
此前,当元璋跟众人说已有破敌之计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应该也是康茂才,对于各种敌情、我情,元璋总是调查的比较清楚,再加上他善出奇谋,也就不难想出这种类似黄盖诈降曹操的妙计。于是,元璋命人把已提升为都指挥使的康茂才给唤了来,然后把想好的计策都跟康氏和盘托出,最后定下了让他写封诈降信,然后派家中门房前去投信。

待陈友谅看完书信,便问送信人:“康公今在何处?”
“康帅今守于江东桥【1】。”
“江东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一座木桥而已。”
陈友谅听了,更是大喜,这真是老天有眼啊,这老康居然把守着应天的一座如此重要的门户!朱重八你个臭小子,你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就在这时,陈皇帝身边起码有一个人还是清醒的,这就是其手下的第一名将张定边,张氏当时正担任着汉方握有实权的最高军事统帅——太尉!
张定边,也是湖北沔阳人,跟陈友谅同乡,也是出身渔家。兴许这二人是发小,总之他对陈氏的忠诚是绝对没得说,而他也最受陈氏的器重与信任。
张氏身材魁梧,为人急公好义,据说常留着五绺美髯,很有几分豪侠气质。虽然出身微贱,却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他不仅精通拳艺,而且还习兵法、懂医道,外带拉拉杂杂的天文、地理知识都懂点,这种人注定了不会平庸。早年,张定边就与陈友谅、张必先等义结金兰(这几个人都武艺高强),后来便跟随陈友谅加入了西系红巾军。再以后,张定边率领大军四处转战,攻无不克,实为陈皇帝的肱股之臣——朱元璋也视他为标杆性人物,号召常遇春等人向张氏学习。
张氏有勇有谋,是个聪明人,对于陈氏的急于称帝,他就三番两次加以劝谏,但陈友谅不理。这一次,他又来劝说陈皇帝,要他小心为上,可是陈友谅信得过老康,他也下定了决心要赌上一把,反正自己兵力雄厚,又享有水上的机动优势,大不了无功而返,能损失掉什么?
此时陈友谅的头脑实在太热了,张定边能做的,仅仅只是当危险真的来临时,自己可以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陈皇帝把送信人好好款待一番后,临送行时特别叮嘱道:“你回去后转告康公,我大军到时,即呼其名为号,切记!”

来人答应而去。一待送信人返回,问明经过后,元璋与康茂才、李善长等便积极行动起来。李氏命人赶紧撤掉了那座木质的江东桥,换成了铁石材料的。几千人经过一个通宵奋战,这桥就修成了。
正巧,这时有一富户带着家小从太平一带逃难过来,他跟元璋反映说:“陈友谅曾问及新河口道路的事情。”这富户大概对应天一带很熟悉,才被叫去问话。看来这陈皇帝对于新河口颇有兴趣,于是元璋又命人在新河口一带跨水筑了虎口城,并且还派了重兵把守,以阻截敌军通过。
此时,徐达、常遇春等都已率部分主力悄悄赶回应天,以便参与接下来的大战。元璋立即下令:围绕龙湾附近一带山岭,冯国胜、常遇春率军伏于石灰山侧;徐达军于南门外集结;杨璟驻兵大胜港;廖永忠、张德胜、朱虎等率领水师出龙江关外待命。
值得注意的是,朱家军的大部分主力既已齐集,其实这一仗邵荣也参与了,而且担当的还是主攻任务,只是正史中刻意将他屏蔽掉了;甚至于廖永忠的名字在《明实录》关于此战的记载中也没有出现,想来这也是尽量淡化的一种处理方式。
元璋本人则坐镇于紧靠长江边的庐龙山(即今狮子山)上,这座山约有百米之高。元璋命人拿着黄旗埋伏在山的东边、红旗在山的西边,并且告诫大家说:“敌人来的时候就举红旗,见举黄旗时,伏兵就一齐杀出。”
朱家军严阵以待,就静等着对手的出现。很快,汉军的水师就顺流东下来到了大胜港(即大胜关,位于长江东岸,被秦淮新河水道分为南北两部分,为南京城西南诸水注入长江之处,江流险厄),他们发现杨璟的军队正布防在那里。另外,大胜港的水道异常狭窄,汉军的战船又多是特大号的,所以只能容得三艘舰只并行入港。
见大胜港水路不容易突破,无法发挥自家的战船优势,陈友谅赶紧命令船队移出长江,改为直扑江东桥,以期尽快与康茂才会合。尤其是他听说江东桥是一座木桥,船队完全可以从那里破桥而过,直逼应天城下。

很快,船队就到达了江东桥,四周一片死寂,看不见什么人影。陈友谅命人连呼了几次“老康”的暗号,见没人回应,心里开始有些发虚。
“报——陛下!这江东桥不是木桥,而是新改建的铁石桥,看来咱们上当了。”这时,一位亲信来报,陈友谅闻听此言,更加惊疑了。
又喊了一会儿“老康”,见还是无人应答,陈皇帝这才不得不痛苦地相信,自己是真的上当了!只是他或许还有些想不通,这姓朱的为什么要骗自己呢?到此时,陈氏依旧非常迷信自己手上的强大武力,他绝不相信朱氏有能力一口气吃掉自己。
不过在陈友谅看来,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即康茂才的“诈降”之举不幸被朱某人发现了!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这次行动,朱氏能做补救的,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1】 在今南京江东门附近,此桥处历来为滨江要隘,抗战时期曾被炸毁。下文要提的龙湾在今南京狮子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