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码】工作更新
距离上次的工作更新已经9个月过去了。回首才发现这9个月发生的诸多事情早已将我塑造了完全不同于毕业生项目时期的那个角色。工作作为一直以来的生活重心,从来都会影响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心态转变
结束毕业生项目前,我非常想去第三个轮岗的小组,但不幸经历过一系列的努力后,最终还是定岗到了第一个轮岗的组。工作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1.监控和优化数据库使用(不包含数据库架构) 2.自动化监控和优化流程。比起最开始的学习者姿态,如今我已经把自己定位成贡献者,轮岗时只需要专注如何最大化学习机会,但如今感官全方位打开,需要了解组内的各个工作流,每个产品从大的架构设计到细节的bug。参加组会的前几周,每天都在信息过载,完全关注不过来。但时间日久,也逐渐习惯做自己工作的同时,永远留意其他组员手头的事情,随时准备补位。
其中有趣的是,跟我同期进组的还有两位从其他公司外招的程序员,从奥克兰大学的本科毕业工作了三年,专攻c#。我们一起进组难免互相打量,我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我对组内工作流程和组员都比较熟悉,因此比较擅长工作第一部分,大量的操作性工作都有现成的使用书,我也有经验累积的转化。但另外两位比较擅长第二部分,他们大量的API设计和应用经验。在最开始就想好,比起竞争,我更希望能够互助学习。事实也证明,双方互补的最佳结果就是我技术进展飞快,他们的日常操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同时一直把自己推出舒适圈,交叉接触不同的项目,起源于好奇心的驱使和想帮队友减轻压力的心思。一个人死磕代码,理逻辑,不想求助硬着头皮写完删,删完写的时候既痛苦又专注,这种复杂的情绪是之前有人带着组队编程的安全放松不可比拟的。一旦独立过后就不可能再回到温暖的堡垒之中了,但如此高质量的心流是这几个月最得益的部分。
办公室政治和职业选择
因为加入这个大组并不是我一开始的意愿,所以从加入的第一个月起,我就在频繁跟其他大组的管理层接触,看有没有机会转岗去devops。可惜我转成初级工程师的时间太短了,大多数都需要中级工程师,而且我经理直接说明不同意我哪怕试图申请。于是我又跟经理提我想升职,并且尽量提升工作表现。他最开始是同时一起work on我的升职路线的,结果时间一长,加上他本人也不上心,每两周的1对1都能感觉到他的敷衍,我索性就放弃了跟他的斡旋,专心工作等到时机成熟。
没想到后面我经理提供了一个机会将我分配到 SQLserver的团队,该团队属于devops,但属于同一个大组所以仍然向他报告。我可以为他们工作一个季度,然后我可以决定留下或回到我现在的团队。优点:1.我不需要接受任何面试。2.没有政治程序来协商更换团队的机会(从人事角度,我必须在当前团队中等待一年才能离开)3.我已经知道了基本的 SQL 服务器设置。 4. 无论我现在和将来在哪个团队,我的经理都能始终如一地衡量我的表现。 5.我可以将工作与个人生活(即与男友的关系)分开。缺点: 1.我仍然处于同一经理管理之下,我个人完全不适应他的管理风格。2.我将失去通过转职其他团队直接晋升中级工程师角色的机会。3.我将暂时失去加入我感兴趣的paas团队。4.我对这个团队一无所知(人员或团队规划)。本来我已经准备接受这个方案了,而且火速跟新团队的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聊了工作内容,结果等二次确认时,我经理反水,说我不适合换组。
我至今没明白经理脑子里面到底装的什么东西。从承诺升职但又不行动、阻碍我尝试换大组,到主动提出换小组、又反悔,根本一个大神经质。可能其他人怕麻烦半途就算了,但我对职业路径特别上心,而且属于别人不让我干什么但又不给合理理由的话,就非要坚持的那种倔骨头。我升级情况给他的上级(也是我曾经轮岗的经理),又一直主动联系其他关系比较好的管理层们,很感谢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帮我想办法,并从中周旋。到后期我甚至已经写好了给hr的邮件,准备如果年中绩效谈判破裂,我就发出去。
结果去越南度假的途中,收到同事消息:经理转去其他大组了,而且要求低调离开。
跟原来伙伴的逐渐远离
在进入这家公司时与同期的相处是调剂工作和一大法宝,但随着我们加入不同的团队,开始不同类型的工作,拥有不同的团队节奏,大家关心的话题也不一致:大多数人热衷讨论的升职加薪我没有兴趣聊,讲团队的八卦轶事更没兴致,聊一些前沿技术又很耗费大脑内存。我逐渐开始有意避免跟人群的组队闲聊或者主动组织集体活动,仅仅是维持跟几位规律性的见面,同步信息。当然很遗憾同事情感的稀释,但精力也确实节省了许多,能更多专注在工作内容本身和自我提升上。
工作外的职业成长
在这九个月内我第一次做了职业mentor和参赛顾问,是我职业生涯中特别且新奇的经历。
mentorship是在豆瓣小组women in tech中无意看到“她行”的招募。整个春季活动为期三个月,分上下半期两组mentorship。 我总共辅助了4位女性mentee,地域从荷兰到美国到国内,专业从剧场和现代舞、信息管理到数学理论到汉语言文学,我主要帮助解答了她们对转码的准备和职业选择的考量的问题。我自认经历特殊,可参考的价值不大,但姑娘们克服时区差异,非常积极主动的交流。当初自己在转码过程中苦于没人辅佐只能自己默默撞的头破血流,如今竟然有机会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顾问经历来自于一次公司和整个新西兰商业部合作的公益活动叫做young enterprise。这个活动是帮助新西兰全境13年级的高中生模拟创业项目,并且资助他们将项目落地。有点类似于大学里的青年创业比赛。我参与的已经是竞赛的最终轮,12个小组通过3天的全日商业规划讨论,最终选出最佳方案,赢得政府商业部资助和企业奖金。
这次顾问真让我对新西兰的高中生刮目相看。他们思考之成熟,讨论效率之高,成果产出之快,应答问题之敏捷,远超我所见过的大学生水平。同时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很多新西兰的本土公司,以及他们的商业策略、税收、人力之类。结束之后我整个人的创业热情也被极大点燃。
当然这9个月中公司也发生了很多震动,比如换了新的绩效考核方式,换了新的产品发布模式等等,但对于小兵小将的我来说,眼前的工作和长久的技术进步,是更为关心的问题。在这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也在反复问自己,当初最看重工作的三点:1.职业成长的空间;2.不断学习的机会;3.友善且互相支持的团队,还是超越收入、职级、人际关系、稳定性等一切的优先级吗?目前的答案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