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纪录电影 / 张巨天× 金城屹 ×毛清泉 ×张鸽 导演对谈

河东作者电影展
本期完整专访内容
(文稿内容请以视频为准)
小小龙:欢迎两位导演参加河东作者电影展以及这次的交流活动。首先请两位导演介绍一下自己和片子。
金城屹:我是《无聊故事》的导演金城屹。感谢河东作者电影展给我机会展示片子。我拍的是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我觉得纪录片演员很特殊,我也很感谢我的朋友们能让我拍摄并展示给大家。我想展现的是我们这一群人的状态,沉默、尴尬、不体面,有无聊没劲、没事找事、自娱自乐的感觉,有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我只是用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我们的生活状态。

金城屹导演入围影片《无聊故事》
一篇属于两头抚顺本地大象的无聊故事。他们尴尬麻木,沉默温良,他们游荡在荒诞魔幻的城市中,在回忆里将回忆张扬,在困顿的泥沼和生存的惯性中撕扯。野象群正走出云南......

嘉宾 : 金城屹,辽宁抚顺人,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喜欢dv,关心不那么体面的本地人类,生活在生活里。

张巨天导演入围影片《山野》
在西北偏远的山沟里,牧羊人张录太一家人与周边的邻居过着平凡而简单的生活。随着日月更替,四季轮回,他们在生老病死里经历着西北独有的礼仪与节日,并在时间与生命里轮回......
张巨天:大家好,我是《山野》的导演张巨天。

嘉宾 : 《山野》导演 张巨天

主持 :小小龙 ,2024 HDAF河东作者电影展 策划
小小龙:从两位的片子来说,一个拍了田野中的事情,一个拍了身边看似无关紧要、无聊的事情。想请两位聊聊最初是怎么开始拍的?拍摄目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取这样的角度进入题材并完成作品?
金城屹:最开始我想拍家庭纪录片,因为家族庞大但一直没找到切入口。年底看了《四个春天》后有了灵感,正好奶奶病危,我想构建一个完整的纪录片,写了项目书,还找了同学当第二摄影,一起看了几遍《四个春天》后拍摄意愿强烈。我最初想用 DV 拍,是因为我喜欢那个时代的纪录片风格,而且我觉得 DV 的色彩符合我所在城市的感觉。但拍摄时发现原本想拍的愤怒素材用不了,最后就拍了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动作,组合成了现在的成片。
小小龙:为什么想用 DV 形式呢?
金城屹:我小时候没拥有过 DV,觉得它很酷。我记忆中的黄金年代是 06 到 08 年,那时候 DV 很火。而且我觉得 DV 的灰色色彩很符合我所在城市的感觉,我们的行动也比较普通、滞后。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选择了 DV。
小小龙:影片中的朋友看到片子后有什么反馈呢?
金城屹:我来山西发现能买到家乡特产麻辣拌,我觉得我的片子就像麻辣拌,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但朋友们觉得我把他们的状态表现出来了,他们也会自觉带入,对我还算理解和支持,没有太生气我把他们剪成那样。
小小龙:从最开始想拍片子到最后制作完成并与观众见面,和自己预想的有差距吗?对片子呈现的东西满意吗?
金城屹:现在片子的结构基本是当初写项目书的结构,经过多次剪辑,最后定了这一版章回体散文式的,我觉得结合了素材和我个人能力达到了最优解。我也删减了一些诗,觉得现在这样的精简程度自己还算满意。
小小龙:对影像中文字的使用,有没有做过考究?在剪辑中为什么想要以文字介入影像呢?如何理解主观东西与纪录片客观东西的平衡?
金城屹:一般来说文字主要是补充内容,但不能多用。另外也可以有创意设计,比如我用的章回体可以作为一种节奏。关于真实性和客观性,我的片子介入比较严重,我把自己和演员写在一起,因为这也是我的故事。但我觉得真实就是呈现他们表现出来的以及我能捕捉到的东西。诗的使用方面,因为主人公是诗人,有诗出现是必要的,最后一首诗点明主旨。
小小龙:我们来聊聊作者性。在纪录片中是否像故事片一样有作者性?如何理解纪录片中的作者性?
金城屹:最原始的纪录片理论是拍摄者要像苍蝇一样不干涉客观拍摄,但现在有了更多形式。独立纪录片更有作者性,因为拍摄的纪实内容可遇不可求,且主要靠后期剪辑创作。导演的风格和作者性在题材选择上有很大体现,比如不同导演有各自擅长的题材领域。而且纪录片有剪辑就不可能完全客观,一定程度的再创作是有必要的。
毛清泉:看了《无聊故事》,感觉展现了当下社会中一群年轻人的状态。作为导演在发现问题后,有没有尝试在影片中寻找解决办法并融入影片呢?
金城屹:我还在寻找答案。我觉得以我现在的年龄阅历,给不了正确答案,但在拍摄过程中有做一些尝试。我觉得我们虽然处于尴尬境地,但像云南大象一样,虽然不知道方向但仍在前行,我觉得我们有希望,但不敢确定。
毛清泉:张导的《山野》是一部耗费精力的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是如何克服并完成的呢?
张巨天:拍摄跨度长确实困难,在剪辑上我遇到很大问题,找别人剪辑效果不好,最后自己剪。而且面对家人去世,自己的心境很难平复,一开始不敢看素材。但我觉得记录下来很有意义,不仅对自己,对家族也有帮助。
小小龙:张导作为当事人和创作者,在拍摄涉及亲人死亡的内容时,如何平衡两种身份呢?
张巨天:我选择尽量客观地记录,葬礼请同学拍摄,我在片中也有痕迹,会告诉同学拍哪些东西。虽然在经历葬礼时也有其他事情忙,但还是抽出很多时间参与拍摄讨论,也会看素材。我觉得留下影像资料很重要。
毛清泉:我在拍摄时也能做到理性地把自己脱离事件,但又能融入交流。但在拍摄私人化内容时会遇到问题,比如演员是朋友,涉及私密内容会触及底线,无法拍摄。最后只能妥协换一种方式表达。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

毛清泉导演入围影片《大爸》
影片记录了一个男人从身患绝症到死亡的真实经历以及母亲面对儿子被病痛折磨到死亡后的感受。再通过家人的回忆讲述男人孤独终死的一生经历。

毛清泉导演入围影片《被困住的人》
小山经营着一家工厂门口的小卖铺,收入微薄。新疆的冬天极度寒冷,小山每天在家打游戏,看直播,沉浸在网络世界。小山的女友是一个有家庭的女人,小山的好友王伟经营着一家超市,另一个好友王磊的母亲刚刚去世。小山跟父母同住,但是从来不和父亲说话。羞耻的爱情、真挚的友情、爱恨交织的亲情。在历经过漫长的冬季后,小山决定离开了这个困住自己的地方

嘉宾 : 毛清泉,在中国新疆生长的汉族人,20岁曾怀揣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只身一人从新疆去到北京,北漂5年。当过群演、在电影剧组做过场务、摄影助理。无奈在25岁那年,放弃了自己梦想回到新疆,听从父母的安排结婚成家,从事视频类的拍摄工作。如今人已到中年,孩子7岁。但是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电影梦想,一只在坚持的道路上奋进,自学电影理论知识,电影本体论、新浪潮电影、巴赞、费里尼等,并且创作两部记录电影《大爸》《小山》。新疆是中国最偏远的城市,艺术文化最闭塞的地方。这里没有电影,没有创作环境。但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新奇百态的人文美食,有怀揣电影梦想的我们。
金城屹:我没有遇到过这么明显的情况,但理解这种创作和伦理的冲突。在拍摄时如果太执着可能片子就拍不下去了,所以需要妥协找到其他表达方式。
张鸽:想问金导,在短片中冬天的场景和主题有没有关联?比如有没有营造一种青年寒冬的感觉?
金城屹:我所在的抚顺从九月就开始冷了,片子大部分在十月后拍摄,天气寒冷,冰还没完全冻上,这种状态和我想表达的城市及人们的状态一致,像被困住、被冻住一样,等待春暖花开。
张鸽:想问张导,《山野》如果算是家族影像,里面包含了很多习俗介绍,比如祭羊等,这是有意融入还是制作完成后发现无意中融入的一种民族特色状态呢?

张鸽导演 入围影片《安康城找细娇子》
坐上火车去安康城探访我写诗的朋友。

嘉宾 : 《安康城找细娇子》导演 张鸽
张巨天:拍摄的时候就有这些习俗内容,因为是葬礼的一部分,我们那边葬礼都有这种习俗。像祭羊在西北比较普遍,片尾的燎疳节在长篇里可能是第一次拍摄,一些祭桩仪式虽然久远但仍有人保持,我正好记录下来了。
张鸽:三位导演的拍摄地都在东北、西北等地,这些地方会不会因为地域原因被动归类到民族志一类呢?各位导演有什么看法?
金城屹:我不太能理解东北在文化作品上常被归为一个整体。东北有一些历史痕迹,但我觉得我们不是完全负面、灰色的,我们也很乐观。关于民族特色,可能有些是无意被划分进去的。我觉得东北有很多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特色元素,但不应被刻板印象化。而且在一些多民族融合的地方,形成了独特文化,拍摄时会自然带入这些元素,可能因此被认为是民族志电影。
小小龙:我们发现几部片子都似乎呈现了一种时代的流动感,从主题上大家能不能聊聊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物、主题和内容呢?
毛清泉:我感觉我们的影片有共通点,我一直在思考我片子中主人公的状态,我觉得我们都有被困住但又想逃出去的感觉。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想在原地打转,虽然有的人逃不出去,但流动、向前走是我们生而为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金城屹:我们就像失败的脱北者,想逃却逃不出去。从小被教导走出城市,但出去后发现除了熟悉学校周边,对其他并不了解,又回到家乡,觉得不甘心但又被困住。但我们还是要动起来,像大象一样,虽然不知道方向,但希望能撞出一个缺口。

张巨天:以《山野》为例,里面有转场等内容,人物为了生计会远行去不同地方与其他民族打交道,这也是一种流动。在创作时可能没有刻意关注流动性等问题,但后来发现片子有这些特点,这可能是拍完片子后别人看了才附加出来的感受。
观众:想问金导未来会尝试恐怖片短片的风格吗?
金城屹:我觉得用 DV 手持拍摄本身就有恐怖感,我很喜欢《中邪》,除了结尾。我在学校尝试过但不太成功,以后可能会尝试。
小小龙:我们来聊聊各自未来的创作方向、讨论方向、可能的题材等,也可以聊聊作者电影这一块。
张巨天:我现在在写剧本,快写完两个了。原本毕业后想多拍剧情片,现在有合适题材也会拍纪录片。未来中心可能在剧情片上,因为导演在剧情片中能更好地体现创意设计等。我觉得要成为作者电影,首先要多拍,有自己的风格。不要为了博眼球拍一些没有技术含量、不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内容。作者电影需要在剧本、摄影、剪辑等多方面有独特表达。而且作者一般要拍多部作品形成系列后风格才会更明显。我想把自己对城市的经验等拍成更粗粝、更自由的纪录片,作者电影对我来说是多拍且拍出自己风格,拍电影让我感到自由幸福。
毛清泉:我未来倾向于剧情片创作,会延续《被困住的人》和《大爸》的制作模式和拍摄风格,用纪录片手法拍剧情片。这是对独立电影人来说比较好的方式,因为成本低。我理解的作者性是很个人化、私人化的,不受资本、政治等限制,能自由表达。我不会把自己框定在一种风格里,会用低成本方式把自己想讲的东西讲出来,天马行空创作。
观众:关于电影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情况,大家怎么看?
毛清泉:想拍电影要先解决生存问题。不能只凭热爱,要理性面对。先把温饱解决,成家等安顿好后再用后半生创作电影。我现在的人生格言是拍电影不是为了挣钱,但挣钱是为了拍电影。
张鸽:这个问题对我有点大,我把独立创作当爱好,和其他爱好一样要花钱,我只是把钱花在拍片上。
金城屹:我知道电影行业现状复杂不太好。我觉得自己可能吃不上山珍海味,但能把麻辣拌做好吃也是追求。
张巨天:年轻有创作欲望时,如果能承受成本就去拍,承受不了就先接受生活。

本期完整专访内容
(文稿内容请以视频为准)
策划 / 主持 / 剪辑:张亚龙
执行策划 :陈茹
编辑 / 设计:刘玥希
现场摄影:胡展程

张亚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世界 | 艺术装置 (1人喜欢)
- 看世界 | 大地艺术作品 (2人喜欢)
- 带有体温的电影评论 | HDAF影评大赛 荣誉名单 (1人喜欢)
- 人机关系背后的文化与社会 | HDAF影评大赛 (1人喜欢)
- 地域文化意象与融合探究 | HDAF影评大赛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