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建议给年轻人们
最近在练习英文看了一些大学校园采访的英文视频,也让我回想起了一些自己大学时期的经历。回想起我的两段大学经历,都感觉非常的完美,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情。如果有一款人生的涂改液,针对这两段大学经历我也确实想不到什么地方是需要涂改的。坦率的讲,我并不觉得自己当前是个所谓的成功人士,虽然我的亲戚们往往会这么认为。但是,更没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我想几乎所有人类无论是多么的富有和贫穷,都只是一群在不断的经历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哺乳动物,只是有些人的剧本会很畅快,有些人的剧本会比较艰辛,大部份人就普普通通,而这种普普通通的剧本其实是难得的,要珍惜。
关于大学,我最原始的记忆或许是我来到南京的第一天,从小我就有严重的晕车症,每次坐大巴车都必吐,甚至闻到大巴车的味道还没开车就已经开始要吐了,而去南京上大学当时需要做两次36-4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硬座(6小时+30小时/6小时+34小时),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这么远,在车上也是反复恶心了好几次但一直没有吐,但也不太舒服。到南京站后已是傍晚,为了调整我晕晕乎乎的状态,我决定在南京站先住一晚,第二天头不晕了再去江宁学校报道。当时住的或许是最破烂的旅馆,现在或许都不愿意看一眼,但当时并没有什么嫌弃的念头,这种朴实不嫌弃的状态其实挺好的,现在我的或许有点太矫情了。现代感的南京火车站(南京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玻璃钢结构火车站,为了迎接十运会而建的形象工程,当时这种结构还非常稀有,后来新建的火车站都采用了这种结构),火车站前广场看着前面的玄武湖和绕湖半圈高楼大厦,让我第一次看见了大城市的“威风”,还清晰的记得我的当时的一个奢侈的愿望 “四年后我大学毕业了,如果可以在这个城市工作,甚至可以有自己的一个房子那就太棒了,哪怕房子很小很旧呢。。。。。。然而,一直到大四毕业,这个愿望看起来依然是遥望不可及的。首先河海大学这种水利土木类高校找一个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就很难,工作机会基本上都是山沟里。08年的金融危机又让大家的offer断崖式的减少。很幸运的是,中车株洲所(当时叫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全专业同学的简历中选中了包括我在内的3个同学去面试,接下来我又被我接下来的领导在3人中选中。我也不知道为何,毕竟另外两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略好于我,其中一位的老家还离株洲很近。我想这或许是一种运气或许是剧情写好的发展方向。回想起在株洲所工作的两年前后的对比,我大概产生了以下的变化:
- 让我了解了工程力学专业,不光可以应用在水电站,桥梁,建筑上,在机械,火车,汽车,轮车,航空航天,材料,甚至是医学方面都有可发挥的空间。大学四年工程力学这个专业在当时的土木工程学院里是被轻视的,主要原因是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专业大四毕业时可以手握好几个offer,甚至可以以一代二的形式要挟用人单位,同时签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好朋友。但是力学可以拿到一到两个offer 就很不错了,是学院里就业最差的系。但后面的事实证明,学院的大部份同学甚至是老师的视野都局限了,工程力学才是那个最有潜力的专业,可以跨行去做很多行业,还非常适合去读硕博搞科研,另外几个专业如果本科毕业,想转行,跳槽或者找一一个非野外工作环境的机会都是不那么容易的。想去坐办公室的工作就要去设计院工作, 那么就需要顶级名校本科毕业,或者在河海继续读硕士。但设计院也基本上也是终身制,想换公司换城市都是很难的。
- 让我摆脱了我不太喜欢的土木水利行业,进入了一个工作环境更正常的机械行业。
- 接触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有了点一技之长,并且我当时也特别喜欢专研这门技术。
- 让我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和认识自我的缓冲期,了解了工作大概是怎么回事,清楚了自己更想要的工作类型是什么样的。大学本科期间,可以说一片混沌,两年时间在不知不觉间缕清了自己一点。确立了辞职和复习考研的计划,如果考的上,将来硕士毕业的目标也变的异常清晰--去苏锡常的外资企业。
- 让我酝酿了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是有机会考上一所知名985大学硕士的,而这点自信心,在本科期间是不敢去想的。或许是因为我本科成绩在班级里只是中等,而往年前几名学生考985院校都会大概率失败,或许是因为我大二之后就失去了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或许是因为不断的考试已经让我厌倦又恐惧。或许是因为班级同学的视野都很窄,考外校就是同济或东南的土木工程专业,考本校不是土木工程就是水利工程专业。而我对土木水利完全没什么兴趣。
每天只需认真工作半小时的工作强度,给我提供了很多时间,在工作期间可以用工作电脑背单词,当然工作电脑也看了不少场NBA比赛和玩单机游戏。我想或许是因为我本科读的太憋屈了,这种憋屈不只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学校的憋屈。明明大家虽然不是高中最强的学生但也都不差,经过了十几年努力考上了一个重点本科211院校,但是回到老家和毕业后,却被误认为上的是民办大学。这种憋屈让当时的我很难受,或许这也是我在选择硕士院校时,对校名和学校的校名气特别在意的一个原因。写着写着,突然间想起了我在株洲所时期的一个好朋友的故事,当时株洲所在南京选了三个本科毕业生,我来自于河海,一个来自于东南,另外一个来自南航,都是工程力学专业,东南的朋友和我都被分配到了做有限元仿真的部门,宿舍又是对门,又都很喜欢看NBA,玩NBA live 和实况足球,所以很快成了朋友。有一天他气愤的和我讲起说,“XXX(他的直属领导)今天说,他之前一直以为东南大学是一个二本院校,在福建省。。。”, 哈哈哈哈,这种被误解的委屈我太懂了。毕竟无论是江苏省内被奉为小清华的东南大学,还是湖南省内被奉为小清华的中南大学,在当时的黑龙江人眼里都表示没听说,然后下意识的认为是南方的一个民办大学或者二本吧,更何况河海乎,没听过,学校在河南?在天津?还是在海南?。。。。。。
我1年无业的风险和努力都没有浪费,我如愿以偿。当然,还有多少比我努力的多的多的考生都名落孙山了,所以我想我还是幸运的。硕士读的很轻松,导师和同学也都很友好,毕竟我也没有读博士的计划,而读硕士的目的也很明确是提升自己的同时给自己带上一个名校的光环。
硕士毕业后,有了名校光环和中车工作经验的加持,而且还很年轻,我似乎觉得那几年的工作机会比以前多了一些,也更容易通过面试了。回到题目本身我想有以下几点建议给那些和我当时一样懵懵懂懂的年轻人们。
- 如果有机会,自由的去谈恋爱吧,如果你的父母很开明,那就告诉他们,如果你的父母不开明,喜欢指手画脚干涉你的生活,那他们大概也是出于爱和关心的好意,只是没有学会一个更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你还是该怎么谈就怎么谈,不用告诉你的父母。
- 学习很重要,但是学校教授的课程和考试并没有那么重要,去分清“学习”,“学科”,“考试”的区别。能毕业的话,挂一两科再补考通过又有什么影响呢?
- 提高你的英语水平,通过CET6,但是CET6并不代表你的英语及格了,其实离及格线还差很远。重要的是自由英语交流的能力,这个能力将来会double/Trible你后面的工作机会,如果你喜欢外资企业的工作环境的话。
- 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或许也不用太多,这个爱好并不需要拿什么奖或取得什么成就来证明自己很擅长。针对这个爱好你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你真的很擅长和很喜欢,二是持续的从事这个爱好不要中断。
- 不要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要吸一些不该吸的东西。游戏可以玩但是自己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点退出游戏的按键。如果你突然间意义到,自我的存在自信和存在价值一部份是在通过虚拟游戏世界在实现,而不是现实世界,那么你可能要小心一点了。
- 如果你是理工科学生,那么恭喜你。通过过去十几年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一个非常科学的知识体系,注意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理工科的知识体系很难通过自学获得,对于30岁以上才开始学习更是几乎不可能。所以,他非常适合通过当前的教育系统获得,而你是幸运的,你被动的从小学到大学通过上课,做作业和考试,掌握了这个庞杂的知识体系。但是,它也有一个不足的地方,你大概率将带着这种科学的理性视角去看待和理解整个世界,然而,对于那些非逻辑的部份,感官的直觉部份, 也被你科学理性的光芒所掩盖和忽视了。所以大学开始,你可以开始去学习和理解科学和理性之外的那部份知识了,另外一部份非逻辑的“东西”或许占有了另一半世界,但我们的意识却无法感知,或许占据的不只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再次幸运的是,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依赖于教育系统,甚至并不完全依靠书籍,你完全可以自我学习和体悟,即使你已经不年轻了,记忆里也不那么好了。但也要注意,千万别走偏了,不要走到迷信和神神叨叨的路上。
- 如果你的大学在一个大城市,那么多去学校外面转转。如果在一个非常小的城市,那么多去周边的城市和乡村走走。如果你没有很多的生活费,那就走路,骑自行车,做公交车去,住最便宜的旅馆或者找同学借宿。如果你的生活费很充足,去国外看看,不只是发达国家,越南菲律宾柬埔寨也可以,去一个和你曾经生活环境差异很大的地方会是一个不错的经历,但要注意安全。
- 不要根据职业,收入,城市,乡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中国人,外国人。。。将人划分为高低好坏,更不要去歧视物质条件不如自己的人,那不过是在通过贬低别人来获得自我信心的一种自欺欺人而已。和不同的人去接触和交流通过现实的方式,不只是网络。大学时期的人还像个饥饿的黑熊一样,需要不断向外界探索获取信息这种食物,而食物的种类越丰富,营养也会越齐全。而到了我这样的中年,一部份人会失去和外部交流的兴趣,并不是不擅长,是发自内心的不喜欢,那些和工作相关的沟通, 那些刻意和假装奉迎,琐碎的八卦。。。,有一种你明明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要不断的往你嘴巴里塞垃圾食品的逆反感。而这种感觉在年轻时并不会如此强烈。
- 尝试着找到你自己,拥抱你自己。你的天赋的,爱好的,你从哪里来,在什么环境下长大,这些曾经影响了现在的你的事情,是否就是你呢?你只是这样而已么?
- 非要凑10条么?还没想到第十条, 想到了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