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写作略谈」第三篇,手帐从笔和纸开始。
本篇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每日日志进化之路,若能够给大家启发,那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情。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从纸质笔记开始进行每日日志记录的,只是我的启端是纸质工作日志,也就是一种固定的纸质笔记本,分成上下两栏,上栏其实就是页眉,写上日期及天气,下栏就是一页正文内容,是根据国家要求写的。
若日期及内容用笔写错了,就直接撕去。有时另一面已经有了内容,那么撕去错页后就只能把前面一页重新抄写一遍。
每日日志写完后,除了应对工作检查(内部的和外部的)外,我自己是用来进行复盘的。纸质工作日志复盘起来是非常麻烦的,须从一叠本子里寻找有用的信息。
进化的第一步, 索引本。
对于纸质笔记,索引本相当于网络的搜索引擎,没有了发动机(引擎),那么这一堆记录在纸质笔记本上的信息就是老牛拖个大平板车,工作起来累呀。
虽然工作上没有要求,我还是建立了索引笔记本,写完每日日志后,就在索引本上也记录一笔。索引本上记录的是每日日志的日期及内容的关键词,一行一天。
再后来,我就把一些需要跟踪的事项在索引本上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标记出来;颜色多了后,就再把最需要跟踪的事项在索引本上用黄色贴纸作为索引签贴出来,方便更为快捷地找到,该事项完成后,就可以撕去黄色贴纸。
进化的第二步,事项本。
我发现了索引本的好处,就开始琢磨如何更好地记录并完成事项,我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受大量不确定性的干扰,而且很多事项若前期没有铺垫,后期就工作量极大。
我深恶痛绝工作加班这个的事情,个人认为,工作加班就是组织管理加个人管理的缺失导致的,虽然也属于时间管理范畴,但在这里是另话,就不展开了。
事项本是最原始的基于完成事项为导向的每日日志写法。
事项本的写法很简单,上栏写上日期,下栏就是一行一行的事项,类似查验表(Checklist),包括各种事项,完成的、执行中的、计划的。在后期的记录中,我会去翻看前面的事项,完成的就用横线划去(内容还是看得清的),看到很多被划横线的事项,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 哈哈,这么多事项已经做掉了。
从这一步起,我进入了时间管理学的范畴,读了很多书籍,也读了很多网络文章,各种铺天盖地的方法论都尝试了一下。
印象最深的就是GTD和子弹笔记法,但实践起来就是感觉差那么一点点,简单的讲,就是觉得自己全盘照搬就是别扭,那些方法论觉得很妙,对,就是很妙,但我全套是用不上的,毕竟我的思维习惯不是那些方法论创立者的思维习惯嘛,借鉴才是最好的方法,Review就是从GTD里学到的。
进化的第三步,活页本。
阅读开拓思路,但我得考虑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那就是固定的本子无法增减页,虽然子弹笔记法提供了解法,我还特地去购买了专用的本子,但我不合用(也就是不喜欢,嘻嘻)。我的每日日志写作,有时会很大量,有时会寥落几个字,反正,我是不会每天固定记录多少字的,而且,还有不少内容是补记的,就是今天我没有心情,那就不写了,毕竟不是固定交差的工作嘛。
起初,我用在固定的本子上用大幅粘贴纸的方法来补充内容,但后来觉得阅读起来非常麻烦,就索性弃用了固定的漂亮本子,开始使用活页本。用那种可以随意更换页位置及增减页的活页本,实现了写作字数的自由,我觉得,每日日志的写作是咋自己觉得舒服就咋写。这样,我书写起来就畅快淋漓,每日日志的内容就没有字数的约束感了。
进化的第四步,草稿本。
现在,我已经无所谓记录在哪里了,因为我发现要解决我的Review问题还得靠电子笔记。
我可以把想到的事项记录在小片纸上,也可以记录在活页本上。活页本失去了原本我需要的功能,成了草稿本。开会时我会带着活页本的,记录些关键词、主要内容的提醒语并勾画一些图形(可以说是脑图或双链吧),会后,我会基于这些纸和笔记录的内容,最终形成完整的电子笔记,进而存档。
我不习惯用手机或手提电脑来记录原始笔记,只有使用纸和笔,记录的手速和我的思维速度才最为同步。记录过程中,记录文字及勾画图形都非常方便落于一张纸上,一气呵成,对于我来说,这是电子工具无法带来的便捷性。
下面一篇,就来聊聊电子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