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zf的钱不好拿
最近一个科技大会,副总理宣布,要投钱给大学孵化更多的初创科技企业。我也去申请。和负责人聊下来,感受是一贯的:坡zf牵头搞创新的路径,是项目规划式的,自上而下的。
先说这种项目规划式发展的第一个特征:有的地方在发钱的时候,除了市场的指标,还设置了特别细致的条件。其中一个是申请人必须是第一次创业。虽然这可以理解为鼓励首次创业者,但把连续创业者排除在外还是莫名其妙。第二个要求这些首次创业者必须证明自己参与了创业培训,比如学校项目,网上课程,等等。这就有点好笑了。连跟我宣讲的人都笑着说这个太奇怪了。
其实一个人提交的创业计划,已经完全能证明ta是否已经准备好,这个要求没有实际意义,完全是考证思维,最后又回到培训上岗的套路里。初衷可以理解,方法是坡特色,带点黑色幽默,黑色的部分在于它其实反映了整个社会对“qualification”的迷之信仰/焦虑。永远在想怎么把自己按进一个轨道,而不是去打破、去创造。永远有门槛思维,先做a才能做b,其实很多事哪有那么多门槛,边做边学才是常态,创业尤甚。Elon Musk要是生在坡,都得先去培训一个再开公司。要是没培训机构,他就捞不着政府的这笔小启动资金。
再来说说政府资助的大学孵化器的思路。他们给出了两种技术专利路径,但都要求要求公司的专利与学校有关:要么,自己开发的专利,转给学校,再从学校license过来。要么,依据学校的license开发。总之,你自顾自开发专利,就无法从学校获得支持。获得资金支持的先决条件,是你围绕学校的某个技术已经开发出了产品,并且取得一定的市场认可。而且,钱一般会分两段给,后50%一般会需要初创企业在一定的时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才能拿到。
这就把创新的主体从初创企业转移到了大学,本质是筛出一批人替大学开公司,受益者还是国家队(大学),而根本不是初创企业。
那么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怎么做的呢?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创新中心,给予大部分团队小额支持(几百-5000刀)。对于有能力也有野心跑出来的团队,再提供更多人、财、场地支持。有些大学的校友会有自己的投资基金,这个学校就不再参与了,但起到介绍作用。有些大学自己出资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比如mit,但对ip sharing没有要求,除非公司本身就是学校的spin off。总之,最低要求是是大学的校友学生教职工,向上就是市场行为,能不能拿到钱,取决于项目和团队。对于没有用学校ip的公司,学校一样给予支持。若干年后一个公司成功了,不管ip是否属于学校,都一样是这个学校系统的骄傲。
这就相当于,一个园丁想要收获甜美的果实,美国的做法是:这是我的园子,这是土和水,广撒种,哪棵植物长得最好,就能得到更多肥料。管你长的什么,赚到钱就是我的好果子。坡的做法是:这是我的园子,首先,种子也得来自我的后院,只能长我规定的东西。其次,肥料我先浇一半,等你三个月内长到一米高,我才能浇下一半。长不到的话,对不起,你失败了。
这种差别的本质在于,坡并没有某些产业(例如硬科技、生物科技)的市场空间,也自然难以产生一整套市场化的支持系统。市场顾及不到的地方,政府努力介入。但政府资金有自身的要求:要增加工作岗位,要企业有一定资质,且政府审批肯定比市场资金慢。这就造成一些人为的限制条件,不一定符合初创企业的发展规律。条条框框看起来是给果园搭架子,其实是不了解初创要面临的真实境遇:要快,要生存,要野蛮生长,要无所不用其极去发展,而不是接受某些资金附带的考核指导:先做这个,再做那个,然后再如何如何。
这些钱能不能搞出什么名堂呢?目前看来,首先政绩肯定是有了。当然即使有条条框框,给钱怎么说都是好事。剩下的,就看时间。
Oh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that I cannot ch...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