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揍的巡按御史
《见闻杂记》看到个巡按挨揍的段子:
万历庚子八月秋试初场,前东广巡按顾某(无锡人),在试院堂上与方伯王公(泮,绍兴人)议论不协。顾按君以手掌扑王,王不让,反之,顾披发倒地,身且去服。方伯疾行出院。衣冠体面丧尽矣。少参刘公入京,谒代顾按君。按君问刘曰:“贵道目击有此事否?”刘对:“从无此事。”夫有而曰无,非诚心直道矣。兹役也,顾君大失礼于始,而刘君所对又失言于终,士大夫为海内所轻,无足怪也。
万历庚子是万历二十八年,这年各省开乡试,在试院公堂上广东巡抚顾某和布政使王泮不知道为了啥事争执起来,吵着变成动手,顾某扇王泮一巴掌,王泮还手,打得顾巡按披头散发倒在地上,衣服都撕掉了,这一架打得厉害!王泮打完架就跑路了,顾巡按事后还想遮羞,跟即将离任回京的布政司下属刘某明知故问:“你瞧见有这件事吗?”刘某当然假装不知情,表示从来没有,您没挨揍过!笔记作者李乐吐槽说,真是斯文扫地啊,我们士大夫如今被天下人看轻了,都怪这些不自重的家伙!
如此狗血的八卦,我当然要去查一下这些当事人。《(乾隆)广东通志》提供了当事人的名字,巡按顾某叫做顾龙正(实则为顾龙祯),未记在任时间,王泮是左布政使,万历二十七年上任,下一任则是二十九年上任,可见差不多就是打架的二十八年走人的,“少参刘公”则是布政司右参议刘一澜,其下任二十八年接任,所以二十八年这位刘参议离任回京也对得上。
既然回京的刘一澜被逼着睁眼说瞎话,表示从没有过打架的事,那么这件事是不是就没捅到朝廷去呢?可惜的很,就算顾龙祯害怕丢人现眼不想提,打他的王泮也不会闭嘴。何况同省还有巡抚和其他地方官,出了官场打架的丑闻肯定要举报的。《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八年十月,这件奇闻就惊动了中央:“都察院左都御史温纯等疏,参广东巡按监察御史顾龙祯,裂冠毁裳,四詈行欧(殴),丑态可差,应行解任。布政使王泮取辱有无,难以悬断,既擅离任,岂容再莅?合所吏部酌议其争殴始未,仍合督、按二臣,分别轻重,核寔具奏。允之。”都察院是巡按御史的娘家,都御史温纯居然不弹劾王泮而要求追究顾龙祯,简直有点胳膊肘往外拐,不过温纯向来如此,他曾经在奏疏之中把到处喷人的言官称为“一二少年”,认为他们动不动攻击大臣,闹得朝堂乌烟瘴气,都应该滚蛋。所以对于巡抚和布政使的纠纷,巡抚年轻后进,布政使在资历上是老前辈,温纯心里估计先给顾龙祯定了个嚣张轻狂的人设,很没好感,建议处理。但是对于互殴的王泮,温纯话里话外其实也没多么维护,说他到底受辱没有,我没有目睹也不能判断,反正他自己擅自离岗跑路了,也就别回来了吧。所以这一场打架,其实是两个人都受了惩罚。
又考证一下两个当事人的年龄,顾龙祯是万历十四年进士,按照《万历十四年同年录》,他生于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泮是万历二年进士,按照《万历二年进士登科录》,他登科时年四十,倒推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出生。如果二人年龄均未谎报的话,打架的万历二十八年(1600)时,顾龙祯44岁,王泮65岁。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人打不过奔七的老头,武力值上先已经很丢脸。奔七的王泮反正也快退休了,做到布政使已经是仕途的封顶,提前跑路也亏不了太多,四十多岁的巡按御史却还有很长的仕途上升空间,一场打架给折损了。这个极限一换一,还是顾龙祯吃了大亏。
这两个当事人的后续,我到他们各自家乡的方志里查了下。根据《(嘉庆)山阴县志》,王泮跑路回家后就没再出仕,隐居终老,不过县志没提他做广东布政使打架跑路的经历,只说他居官廉洁,恬静寡欲。而《(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也记载了顾龙祯,不约而同也隐瞒了他打架的事,只说他任广东巡抚时,为了保护百姓而得罪了税监,后来贬谪为曹州州判,不久改任夏县知县,卒于夏县任上。顾龙祯得罪税监这件事倒也是真的,《明神宗实录》载顾龙祯上奏朝廷,控诉税监迫害平民,破坏正常贸易,“疏入不报”,皇帝懒得搭理。不排除太监因此耿耿于怀要暗算他,但是顾龙祯遭贬谪,最直接的起因就是和王泮打架被弹劾了,和税监的事无关,地方志显然有点为尊者讳,故意贴金了。不过话说回来,能够抨击税监为民请命,顾龙祯其实也不失为一个好巡按,却因为一时意气,打架断送仕途,以至于降为知县而终,死的时候可能还不满五十岁。大明的文官武德充沛,也不是什么好事啊!
王泮和顾龙祯二人就此淡出政坛,但是他俩打架的余波却还在延续。《明史·温纯传》记载:
先是,御史顾龙桢巡按广东,与布政使王泮语不合,起殴之,泮即弃官去。纯劾罢龙桢。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倡同列救龙桢,显与纯异,以胁制纯,又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并及文蔚,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给事中陈治则、钟兆斗皆一贯私人,先后劾纯。御史汤兆京不平,疏斥其妄。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这段是说温纯弹劾处理顾龙祯(明史作“桢”,误)的时候,都察院的御史们起来和他对着干,偏要搭救顾龙祯。当然这也不是都察院同僚情深,而是因为带头的一个御史于永清自己有小辫子,怕温纯清算,干脆找个事和他作对,将来如果遭到清算就可以反咬说上司打击报复我(这在明朝官场是个常规的搞事手法),于永清甚至还和六科也勾搭起来,与都给事中姚文蔚联手攻击温纯,想要赶他下台,多半背后也瞄上了温纯这个都御史的位置吧。温纯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愤怒反击,又牵扯到首辅沈一贯,认为沈一贯背后指使了于永清和姚文蔚。这一下又变成了都御史和首辅掐架,万历和稀泥,但是态度偏袒沈一贯那边的人,只给于、姚二人的奏疏予以回复,无视温纯的反击奏疏,温纯气得要辞职,终于要挟万历贬谪了于永清,但是从此也和沈一贯结下了梁子。沈一贯的言官后续接连弹劾温纯,温纯这边也有后援团力挺,两派言官掐个不可开交,温纯气得只喊辞职,被万历强留,这一局算是温纯赢了。
但是温纯也没赢太久,这是得罪沈一贯的开始。后来又在楚王案、京察案里,接连和沈一贯派系掐架,于是被揪住批斗,轮番攻击之下,温纯最终还是致仕走人。论温纯与沈一贯派系之争,矛盾重重,局面复杂,一言难尽,然而这场党争最开始,居然是巡抚和布政使打架这么无厘头的闹剧引发的,也算是有点搞笑的蝴蝶翅膀了。
知北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抽象家族 (6人喜欢)
- 老鼠申冤 (16人喜欢)
- 署名张懋修谴责张四维的书信 (13人喜欢)
- 前驸马候选者的人生——张居正同年李先芳考 (11人喜欢)
- 被吏部尚书搭救的典史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