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著名的作家曾写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死在了二三十岁
不记得是哪位著名的作家曾写过我们大多数人都死在了二三十岁,往后余生也不过都是机械重复那庸常而寡淡的日子罢了,称不上生,更称不上活。
所以在这之前我都是赶着过日子的,不论是裸辞Gap一年去徒步G318川藏线,还是送给自己二十五岁的礼物巡游西欧十四城,都是卡着时间去体验那种,就仿佛青春都是特种兵式的穷游。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人生的一切其实都是没法赶着走的,你只能是慢慢地等,最好是有这份耐心,去春夏秋冬般地经历,你焦急或者难耐地跳过任何一个时节都会有遗憾。
你不能因为你个人的时间浓度而要求他人,更不能跟不同时区的人随意联系,总之,你需要更多地耐心去调节在这社交活动之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别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如果前半生只是为了打卡,那么,后半生,当你的人生真的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种清单式的打卡人生是多么的漫画卡通而可笑又可惜。又或者这是必经之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当你自己真正到场了之后的时刻,是有多么不同。
我不再想去火人节,也不再想去濑户内海,包括法罗群岛,以及北极圈里的极夜旅居……我也不再想着如何推进全民基本收入的政策在国内被更广法接纳和思考,乃至政策采纳与落地执行等等。
中年危机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全新蜕变与觉醒,特别是当你决绝地发现你不再愿意一味拘束于所谓的世俗之见和道德之法。你获得了全新的一片处女地,可是,就当你拥有了一整片空旷的草原的时候,你心中的那匹野马又是否还活着呢?
比较幸运的是,因为自己从事的是财富管理的独立咨询工作,所以没有车贷房贷负债的情况下,还能存上一笔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加上自己极低的物质欲望,便也能丝毫不用当心工作和收入而自由自在地生活很久很久,乃至到老。
不过,当你很久没有工作之后,也会发现工作本身除了给你带来一份收入之外,还是能在人的价值和社会社交方面给予你一些无法或者难以替代的补给。
巴菲特说:你真正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你财富自由之后,你还愿意从事的工作。遗憾地是,好像我也没有什么是真正愿意从事的,就像从小我就一直好奇为什么别人都有偶像,我却没有什么值得崇拜。
我现在就是要逼着自己去花钱,就像曾经的世界首富贝索斯逼着自己领养的中国女儿每个月花100万一样,因为没有花销,你也就无法思索如何积极去赚钱和工作交换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