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今年令我最开心的是是我有一起看戏听音乐的朋友了。这是时间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曳尾于涂”小组,我喜欢《红楼梦》,舆情喜欢诗词歌赋,叶轩喜欢绘画诗词,渭城喜欢西方古典音乐。我们经常在微信上谈论诗词绘画电影音乐等等。
10月27日---11月5日, 是南宁剧场50周年演出季,他们举办了“经典芭蕾舞剧艺术周”。 除了《红色娘子军》是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之外,《天鹅湖》《睡美人》《堂吉诃德》等,共六个舞剧,全部是俄罗斯芭蕾舞团表演。我和雨晴选《天鹅湖》。叶轩和渭城还想看《睡美人》《舞姬》等。我和雨晴就适可而止了,我们说如果有《白毛女》,话剧《哈姆雷特》,就来欣赏,其余的就不追了。
大多数时候,我们俩更愿意坐在邕江边喝点小酒,吹着江风,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安安静静的,觉得那样更惬意随性。
10月27日,周日。雨晴开车来接我,我沐浴更衣,焚香饮茶,稍微打扮打扮,是对演员的尊重,对朋友的尊重。因为这是看“真人表演”,不是看电影。
“红装亦能披战甲,娘子军魂永不忘”----我童年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当叶轩问我想不想看时,我真的挺激动的,马上上网买票。虽然童年时代《红色娘子军》电影和芭蕾舞的电影看过很多次,但真人的表演,我还是第一次看。我车载音乐里就有《娘子军连歌》,《娘子军操练舞》,《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解放军进行曲》《地道战》《拉德斯基进行曲》.......有个闺蜜在我车上听到这种类型音乐,笑得花枝乱颤。我笑着解释说上个世纪生人的我的“多巴胺,内啡肽,抗压力,抵制抑郁的良药”。
于是换曲目《棠梨煎雪》《错位时空》《LOVE STORY》《SALT 盐巴》......她20多岁,生在改开结束,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繁荣的时代。如何能理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这一路都经历了什么。
进入南宁剧场,我看到了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有的还拄着拐杖-------音乐响起,大幕拉开。1974年,我十来岁,二年级,老师带我们全班同学去电影院看八个样板戏的情景.......《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是我和同学们最爱看的,经常提气腾起身体,立起脚尖走路,鞋尖磨烂了好几双。父母怎么骂都改不掉。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原型源自20世纪30年代海南岛的真实事件。当时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一支由农村穷苦女孩子组成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他们位反抗封建压迫,勇敢的拿起枪,出色的完成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位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一段摘抄《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宣传册子里的解释说明,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学习和重新认识。)
当那首熟悉的曲子想起来,整个剧场都鼓掌,有节奏的跟着鼓掌,我的尽量控制内心的激动: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旋律,这些旋律也一直响彻在耳畔,在心尖,融进了一代人的言谈举止间,也塑造了不同的三观。洪常青王心刚吴琼花连长.......人是唯一能靠想象而活的动物。“革命样板戏”,塑造了一代人的三观,性格,素质,脾性......淳朴勤劳勇敢,也坚韧简单知足。
在改开年代,听到那些歌词,觉得不可思议,但现在也能理解了。印象很深的一首曲子:
没有星星的夜里,我用泪光吸引你......
8090年代,这首歌在女生中流行,但我还是建议女孩子们邵婷这一类的靡靡之音。(笑)当然走过人生四季的我,也知道这类歌曲能疏解一些爱而不得的情愫,也是十分好的缓释不良情绪的良药。
就像一本书,二三十来岁看的是落花水流红,闲愁万种。四十岁左右岁看是职场里起起伏伏的故事,五六十岁看的全是自己的一生。
两个半小时,我们走出剧院,来到茶摊,聊聊观感------就是演员太瘦小,不像劳动人民革命军人,雨晴用了一个词-----有点像纸片人。唯一的遗憾吧。毕竟时代不同了,人的样貌和审美也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