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游记—美食篇
作为两淮盐商的聚集地,扬州茶肆林立,午后偷闲呼朋唤友都来此,高谈阔论也好,聊天八卦也罢,一碗茶配几份点心,欣赏下窗外的绿柳碧水,这份属于盐商的闲情雅致流传至今成了扬州的早茶文化,“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让时间慢下来。
扬州的茶楼老字号有三春:富春,冶春,共和春,新有三园:趣园,怡园,香园
趣园天光微亮就得赶去取号,且距离远,遂选了较近的怡园,茶楼紧挨四望亭,落地窗旁的位子可以一眼望见古亭,视野颇佳,估计一半茶点钱花在景色上。茶楼的点心大同小异,每家主打的品种各有不同,怡园是荠菜包,确实好吃,包子造型美观,褶子捏得好看,包子皮软而带韧,内陷绿油油的,满口荠菜清香。三丁包:鸡丁,肉丁,笋丁,品尝下来比之多加参丁,虾丁的五丁包更胜一筹,五丁包除去肥肉稍许外,口感不腻,鲜美无比。油糕也好吃,松松软软的一口一个刚刚好,烫干丝就中规中矩,虾饺甜口的,不太能接受,阳春面一般胡椒粉撒多了,早茶均以面食为主,择一家茶楼浅尝即可。


吃完早茶一路逛去东关街,沿街香气扑鼻的小吃摊,青稞馍饼,撒满芝麻长方形的一块,入口酥脆;菜煎饼,把豆芽、豆皮、土豆丝、胡萝卜丝和鸡蛋里脊肉炒在一起用大饼皮包起来再两边煎,咬一口馅儿料满到溢出来;扬大酸奶,挑了茉莉花味,里面有茉莉花瓣,口味就是普通的酸奶。东关街入口对面是许多人推荐的蒋家桥饺面馆,笋肉锅贴好吃,虾籽馄饨太重口了,酱油胡椒+大蒜,吃不惯。


晚间在文昌阁附近寻到一家藏在居民社区里的小饭馆,连续碳水的轰炸后在这里获得了喘息,简直大快朵颐,狮子头尤其赞,肉香不掺杂肥膘,煮干丝比烫的好吃得多,豆香味浓郁,每道菜都是现炒的锅气十足。

奶茶方面,这儿有古茗!!!还有百分茶!为什么好喝的奶茶魔都都没有!再次喝到了百分茶的竹生空野,感动哭!亲又亲茶和趣茶手作是扬州本地的,趣作类似阿嬷手作,只是将芋头换成了藕,喝起来不似那般厚实。

说到藕,有一家专门制作藕食小吃的店十分有趣,店面装饰清新可爱,藕粉赤豆元宵、藕糕、桂花藕粉羹皆美味,唯独藕圆,藕做成汤圆不适合,皮厚如嚼橡胶,这款不推荐


另外逛了几条很local的街巷,位于何园附近横向的广陵路、甘泉路,纵向的国庆路、渡江路。汇集了丁家湾,四岸公所,仁丰里,广陵有盐和二分明月楼。
四岸公所原为湘、鄂、赣、苏四省盐商议事的地方,现打造成了文创街区,隔壁便是二分明月楼,取自“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意。小巧玲珑的一座园林,扇面亭、月亮桥、门洞漏窗似满月若残月或如新月,想必明月星朗之夜,月亮倒映水中,伴随漏空的月影,虚实相交,将月色的美展现到极致。





沿广陵路走,途经75岁的苏北电影院,门口张贴小兵张嘎和南征北战的海报,浓浓的怀旧风,继续往前,交叉路口是始建于1971年的人民商场,仿佛回到过去的年代。过桥来到甘泉路,遇见卖冰糖烤梨的小推车,四方的铁皮箱子,侧面有几个小抽屉,每个抽屉里头放一个不锈钢杯子,冒热气的糖水烤梨,小型的移动保温烤箱。尝了荆楚米糕和鸡蛋火烧,米糕尚可,但无惊艳之处。



从火烧店走进仁丰里,这是条700米长的形状像鱼骨的窄巷,却留有众多历史名人的印记,一些非遗文化的工作室开设在此处,还有一间建于民国的澡堂子:双桂泉浴室,至今依然在经营使用


离开仁丰里赶去买渡江路金刚蹄,小小的店面门口排着弯曲的长队,买到后迫不及待地尝了口,惊讶于这玩意儿是怎么被推成扬州美食必打卡的,无数探店博主前来拍视频,这就是个很干的馍,底还又厚又硬,匪夷所思。

接着整条街最热闹的来了,一边人行道坐满一边大排长龙,老板穿西装手握对讲机一副尽在掌握的淡定与从容,指挥慕名而来的吃客坐下点餐端汤送面结账,如此混乱的场面他能记住所有人的餐点和付款金额分毫不差,这家主打拌面和腰花汤,拌面加了蒜非常香很赞,配的腰花汤一点不腥,再加上接地气的环境,只有当地才有的美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