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蜜诗会|沈浩波诗选:我反对任何高高在上的东西


这是读蜜诗会第二次推荐沈浩波的诗
投稿、荐稿、朗读、进读蜜书友会
加读蜜君微信(dumi-reading)
诗 人 沈 浩 波

沈浩波,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北京。
1998年发表《谁在拿90年代开涮》一文,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引发1999年中国先锋诗界“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大论争(盘峰论争)的导火索。并成为该诗歌论争中“民间立场”一方的中坚人物之一。
2000年7月和一些朋友一同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仁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掀起了对中国当代诗歌影响深远的“下半身诗歌运动”,改变了中国当代诗歌的面貌。
出版有中文诗集《心藏大恶》、《蝴蝶》、《文楼村记事》、《命令我沉默》、《向命要诗》、《花莲之夜》等,西班牙语诗集《下半身》、韩语诗集《理想国》、丹麦语诗集《蝴蝶》。
2016年12月3日,在微信朋友圈发表《关于各种诗歌奖》一文,宣布从此不再接受任何国内诗歌奖项。
2016年创办“磨铁读诗会”,致力于传播、推广、出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诗歌。
诗歌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丹麦语、荷兰语、韩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印地语等在海外出版诗集和发表。

我所在意的和反对的
沈浩波诗选七首
孙佳 推荐
好几次我在晚霞中停下脚步
天空张灯结彩
像一个辉煌的马戏团
女儿不知疲倦地奔跑
儿子不屑跟她一起跑
甩着双手往前走
我跟在后面
忍不住停下脚步
举起手机拍下这天光、晚霞
和暮色中孩子们的背影
在我的手机相册里
有好几张这样的照片
有的在北京顺义
有的在清迈湄林
我的孩子在迁徙中长大
而他们在晚霞中奔跑的背影
却越来越小
仿佛就要
消失于我的镜头
2019/2/3

丑娃娃
带女儿看动画电影《丑娃娃》
看完后她神秘地对我说
“你知道吗
妈妈会给我做一个丑娃娃
当生日礼物”
我说网上就能买到吧
女儿鄙视地看了我一眼
“你以为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吗?
你每次来看我
都要把我抱起来举起来
这能买到吗?”
2019/10/15
谁在哭?
牵着女儿的手
对她说
我提前一周过来
把生日礼物带给你
祝你生日快乐
因为你生日当天
我来不了
我确实提前了一周
确实给她带了生日礼物
她生日当天
我确实去不了
这些都是真的
又在梦里重现
唯一的区别是
女儿听我说
生日当天来不了时
在我的梦里
哇一声哭了出来
2019/10/20

和女儿一起吃饭
我给她夹了一块肉
并观察了一下
——她没有嫌弃
我用我的筷子给她夹肉
我又给她夹了一块青椒
——她还是没有
嫌弃我的筷子
于是我就又给她
夹了一块炒鸡蛋
早晚有一天
她会嫌弃我用我的筷子给她夹菜
但现在还没有
2019/11/1
自私的原因
春节带女儿
去看她奶奶
饭桌上
奶奶对她说
“女孩儿说话
声音不能太大”
这话令我愤怒
当场和她争辩起来
一直以来
我赞成和支持
女权主义
其中一定有个
自私的原因
——为了我女儿
2020.5.12
和儿子一起散步
走着走着
下意识牵起他的手
觉得不对劲儿
我正在跟一个
个子比我高的
大男孩手拉手
(儿子在过去一年
刷一下就长高了)
但要立刻抽出来
好像也不合适
儿子倒没觉得
有什么问题
甚至还扣紧了
我的手指
就像一年前的
那个小男孩儿
我别别扭扭
走了几步
终于还是
稍微用了点儿力
把手抽了出来
2021.4.16

女儿突然打来电话
带着哭腔说
“爸爸
你来接我走吧”
又传来她妈妈的声音
“你告诉你爸
你刚才都干嘛了”
女儿开始尖叫
哭喊
“你不要再打我了
不要再打我了”
我沉默地
听着
“我就打了你一下
你至于吗?”
我沉默地
听着
她们的
每一句话
都是
说给我听的
2021.4.23
——选自沈浩波《2019—2021五年诗选》
插图来自网络
推荐人:孙佳
孙佳,作者,写历史小说,爱旅行。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何露斯之锁》《玄鸟:妇好传》;行摄游记《在路上,在埃及》《我将心丢在喜马拉雅:从拉萨到加德满都》《印度七城行记:时光中的吉檀迦利》;短篇小说集《藏地情书》《凤凰恋歌》《明天在丽江一起醒来》;散文集《说给妈妈的10个对不起》等。
向下还是向上,沈浩波所在意的和反对的
孙佳
“他对自己以及至亲也毫不手软。”《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对沈浩波有这么一句评价。
这次读沈浩波《2019—2021五年诗选》,格外注意他写至亲的诗,他写过父亲、母亲、妻子和儿女。我选了七首他和儿女相处的诗。这些诗,有的是笑,有的是泪,有的是血。
这些诗,因其细微,而动人。妻子的脸蛋,孩子的哭声,父母的唠叨,给女儿夹菜,带儿子散步……通过对细微日常的描述,诗人和日常事物建立起密集的关联。再宏大的历史,都是个体的生活现场。两地而居、妻子的苦痛、孩子的诉求、偶尔爆雷的亲子关系,都是极具生命体验感的历史(对时代而言是微观的,对个人而言,有时则比时代更大)。我们恰恰就是从这些平凡琐碎的家常事上,窥见了诗人对生活、世界、宇宙的不凡表达。
沈浩波的这种表达,让我想到自然主义大师左拉。他的长篇巨著《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十部,中译名为《家常事》,法语书名为《Pot-Bouille》,直译为《杂烩炖菜》——法国人的家常菜。小说讲述一幢出租公寓里形形色色的巴黎人,在无尽的琐碎中,展露出光怪陆离的人性。在左拉笔下,普通人的历史,构成了第二帝国的历史。 沈浩波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一段话:“上帝、人、事物。这是一个渐次下降的过程。什么叫‘向下’,这就叫‘向下’。这也是一个权力逐渐后退的过程,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抵达真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沈浩波身体力行,用身体的修辞来表达自己的不完美状态,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向下”,贴上神圣的标签。这个举动,很帅! 作为一名诗人,我反对任何高高在上的东西。沈浩波如是说。 很多人写不好诗,因为身上的“衣服”穿得太多,把入诗的事物看得太高。沈浩波二十郎当岁时,就把禁锢自我的衣服扒了个一干二净,露出不完美的,真实的,坦荡的,率性的身子,把一个自然人的欲望、罪恶、虚伪、懦弱、情色,等等,一览无余地剥给你看,有时虽然令人不忍直视,但又不得不惊叹他直抵人性深处的勇力。
今日荐书

《花莲之夜》
沈浩波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4月
读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蜜图书4月销售榜:残雪《迷宫》在争议中名列第一 (3人喜欢)
- 简平:怀念我的忘年交老哥任溶溶 (2人喜欢)
- 残雪:人格独立对中国作家是特别困难的事 (5人喜欢)
- 让中国诗人震惊的《长恨歌》英译(续) (1人喜欢)
- 李德武:读完《山行水上》,更爱斯奈德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