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管,场面混乱”的马斯克线上营地,为何冲击了我的教育观?
儿子上马斯克线上营地第三周了,晚上九点半,孩子还在与同学们用英文侃侃而谈。你可能很难想到,2周前开营的时候,他上课几乎不讲话。
尽管口语很好,尽管很喜欢上,但面对全组的陌生孩子,不敢说,不知道说啥,当然,也插不上话。
我们参加过不少营地,但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营地对孩子的改变会这么多,更冲击了我的教育观。
01
6月初开始,马斯克的营地在网上一直很火,我们几个同学一起报的。其实开始报的时候也有很多担忧。比如:
- 开始的时间是期末考试时间,会影响期末考试吗?
- 由于时差原因,我们最多一天只能上一次课,这会不会有点性价比不高?
- 报名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形式,只是听说可能是一群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孩子能参与进去吗?这样的学习模式真的“有用”吗?
这可真是头一次,交钱的时候还啥也不太明白这是报的啥,谁问我我都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连邀请别人一起报名的都不知道咋说。
好不容易等到了开课,嚯,问题更多了,比如:
- 老师只在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出现,其他时间完全不说话;
- 尽管口语很好,但孩子全程插不上话,只听别人说,等于打了一小时游戏;
- 整节课都是打游戏,每天的游戏页面好像也差不多,这到底学啥了?
孩子每天非常激动的准时上线(晚上21:00),但我的问题有挺多,加上期末考试也很忙,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02
上完第一周营地,我渐渐摸清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营地!给想要报第二期的朋友们先简单介绍一下:
马斯克营地到底是做什么事?
马斯克的这个线上营地一共四周,每周一个主题,孩子们通过游戏的形式完成四轮挑战。
但游戏并不是营地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锻炼孩子们的“软实力”,比如说:如何在混乱中找到清晰路线和方式,通过分析和评估来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在不可预测的条件下进行决策以及不断调整方向,塑造团队凝聚力等。
每周有6天时间上课,每两天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即使内容一样,每小时进入课堂遇到的老师和同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在课中退出再次进入,大概率不会回到原来的团队(小概率会回到原来团队),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团队。
每天的开课时间大约在北京时间21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你可以选择任何时间进入,也可以参与很多次相同内容的课程。因为会遇到不同的团队,因此遇到的挑战也会不同。
老师只在开始和结束时候出现,组织一下,中途有跑偏会出来提醒一下,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呼叫老师给一些引导。最后老师会让孩子们总结今天的感受和经验,但并不做评价,对错自己体会。当然,这些经验是否能复制给下一场任务,自己去尝试去体会。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懵?这到底是要干嘛?锻炼什么呢?怎么锻炼的?别着急,继续往下看。
性价比高吗?一周能上几次课?
我是第一批早鸟298美金,现在好像480美金,但价格不定期会有变动。
按照298美金算,如果每天一小时,四周是28小时算,平均一小时人民币100多元。如果上的次数越多,单价就越低。但是因为时差原因,可选的时间不多。
只要是开课的时间段里,都可以申请上课。有的孩子每天上五六节课,系统会显示出跟你上过课的孩子。
需要孩子具备什么能力与技能?
首先,口语好,听力好。全程是在打游戏状态,要快速反应快速沟通,口语好非常重要。
其次,孩子的作息是会有些挑战的,比如咱们能参加的比较靠谱的时间段是21:00-22:00,或者早晨8:00-9:00。要么晚睡要么早起,总要选一个。如果孩子大了,能睡的更晚或者起的更早,才可能上更多的。
第三,敢说话,有领导力或者社牛的孩子占优势:整个课程没人提问你,没人安排你上课,要自己抢着发言抢着说话抢着让别人听见你的声音,甚至听你的指挥来协作。
03
有家长问我,听说这个营地真的没人管吗?这也太糟糕了吧!
其实并不是,从团队发出的邮件可以看出,整个营地设计的看似老师大部分时间都不在,也不管什么,但这正是他们想要塑造的核心理念,也是让我特别有感触,击中了我的教育观的几个方面:
营地每两天的内容完全一致,你可以一天上很多次,不断的快速变化的同学与老师,你每次上课都会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以及不同的新想法。
每节课开始,老师来组织开始,五六个互不认识的孩子立刻集合在一起。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搞清今天的任务是什么?怎么玩儿?步骤是什么?逻辑是什么?大家如何配合?每个人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认同或者否定别人的想法。
几个陌生孩子要在一小时之内快速完成“相识—表达—认同与不认同—合作—完成任务”。这简直太像真实世界里的职场了!
每节课大概6个孩子,如果你一天参加5节课,那你一天认识了30个新同学和5个新老师。不仅认识,你们还一起合作了5个任务!
此外,不同的陌生人有不同的背景,知识储备与表达方式,你需要快速适应种种不同,以迅速与大家建立团队合作。可能有的同学会直接的否定你,可能一开始你就会被社牛同学抢的一句话都插不进去,还可能你说半天都没人认同或者搭理你。
老师不会带你达成目标,即使你遇到困难呼叫老师,也只是引导一下。因此整个团队需要在混乱中不断捋清思路,找到清晰的方法和路径,并在不断讨论与尝试中完成目标。
这一切听起来是不是很难?但其实孩子没觉得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面对未知的不同与挑战,确实需要挑战自己一下,但不知不觉就能做挺好的。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你需要高度专注,一个走神就跟不上队伍了。
你还要非常有逻辑,不然游戏你都看不明白(比如我,两周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任务)。
你要清晰的表达,还要学会在大家争先恐后说话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在某一场成为全队最有领导力的人,也可能被每一句话都被他人否定。
被否定了会不高兴吗?陌生人太多会害怕吗?也许开始会,但时间长了,根本没有时间和功夫想这些,彼此认不认识,都不重要啊,大家一起完成任务才是终极目标。
这不就是真实的世界,现实中的职场吗?
我开始反思,我们曾经对孩子的“帮助”是否是正确的?
我们太想成功,总不遗余力的帮助孩子,屏蔽一切干扰和混乱,希望孩子不走弯路。
我们太急功近利,总觉得孩子自己探索太慢,迫不及待的告诉孩子答案。
我们太希望孩子被认同,在团队中被否定被忽视,立刻站出来为孩子鸣不平。
我们太过担心孩子落单,有活动最好找个认识的同学一起去,意见不同的都少来往。
可是,孩子真的就能如我们想的那样顺利、高效、快速成功么?
营地第一周后,我收到了官方的一封关于孩子表现的反馈,我摘了几句话:
第一周的活动成功率是0,但这些话,每一句都击中我的心,颠覆着我的教育理念,我真正认识到,面对未来的变化,孩子真正需要的什么样的能力。
准确的说,马斯克的线上营地,不是没人管,也不是打游戏,而是通过一个线上游戏,让孩子接触到真实世界的生存模式。
- 不断挑战自己,认识不同的人,迅速开展合作。
- 接受不同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认同与被认同,否定与被否定。
- 学以致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 学会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学会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并继续探索
- 沟通、合作、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怕失败。
正如营地本身教育理念中说的那样:
链接真实的世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经验进行学习和成长;
让孩子学会遇见冲突,解决冲突,学会缓和与沟通,学会表达与被否定;
让孩子为生活中的问题做好准备,不断练习,在不断经历的起起伏伏中,走向属于他们的人生旅程。
